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文言文阅读初探
作者:刘建胜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学阶段的必修课;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在历届的考试当中,文言文失分比例最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基础差、阅读方法欠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足够量的实词、虚词、句式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更新阅读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像阅读现代文一样,把它读成一个整体。
       一、更新理念,整体把握
       阅读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第一步要整体把握文意。阅读文言文语段,要把它当作文章来读,而不是把它当作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按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首先不要死抠字、词、句,要先整体理清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谓人,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各人物有什么相貌、性格特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所谓事,是指写了几件事,如果写了一件事,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如果写了几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理,是指文段围绕主要人物所叙述的事件所寓示的道理;所谓情,是指在文段中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把握住了这四个方面,就基本从整体上理解了文言文选段。以此为前提,筛选和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不会太难;以此为前提,理解实词,辨析虚词的用法和翻译文言文也就不会太难,否则就有可能在阅读中“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其薪”。
       二、结合语境,全面分析
       在做文言文阅读题第一、二道题的时候,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与运用,可真正做好这两道题光靠实词、虚词的积累还远远不够,还要建立在语境中把握关键词的语义的意识。这里所说的语境包括大语境、小语境。大语境是指文段所反映的社会环境;小语境是指文段的上下文意义及结构、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这样就能够以点带面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建立语境意识就要把阅读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做分析,有时还要联系语段中透露的具体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以便做出最为贴近历史实际的解释。如《伶官传序》中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探究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以理解为“人事”就是“人的作为”“人的主观努力”之义。又如《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请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跛躇。这一段说的是陈韪在四座无不对孔文举聪敏过人十分欣赏的情况下,独持异议,说孔文举“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孔文举当即回敬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弄得陈韪尴尬异常。其实,严格地从逻辑上说,陈韪的话,只是一个或然判断,而孔文举的话,也只能由此推出陈韪“大未必佳”的结论。但是在这种语境中“大未必佳”无异于“大定不佳”,陈、孔两方都是彼此坐实了对方这一点的——这当然是言外之意了。这言外之意,就不但是由这种语境显露出来的,简直是由这种语境“创造”出来的了。因此,“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这里足见结合语境的重要了。
       三、依据背景,合理推断
       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不仅会给这个时代的人以深刻影响,也会从文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因此了解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于正确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具有诸多好处。如下文:天启二年,(孙文正)以大学士经略蓟辽……“自是不敢适口体,强自勖力,以至于今,十又九年矣。”呜呼!公之气折逆阉……怎么准确理解“公之气折逆阉”呢?联系上文“天启二年”得知写的是明朝的事,再联系明朝的社会政治环境可知在当时宦官专政、权力日升,既能折逆阉,就足见公之气之盛了。
       总之,阅读文言文只有从大面着眼,多方联系,整体把握,才能理解更透,解题更准。
       刘建胜,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