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让材料为你的作文添色
作者:王秋珍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篇好的作文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和支柱。有了丰富的材料,文章才可能生动实在。笔者曾参加了多年的中考作文批改,并编写了多本中考作文集,感觉给中考作文“加分”的往往是其中的一个“点”,如语言的组织老练生动,情感的表达真切自然等。但影响“高分”的很大一部分缘于材料没有选择好。有的同学所选材料明显东拼西凑,矫揉造作;有的人云亦云,毫无创见;有的一味罗列,好象只为了在字数上见长。以上种种,大大影响了文章质量。那么,该如何更好地选择材料呢?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真实(实事真情,实有可能)
       有的同学写文章喜欢“想当然化”,写老师一律粉笔染白了头发,带病工作倒在讲台前;写母亲,就是深夜背我上医院。他们的脑子里有一个标准化模式,如果生活和这个模式不一样,就修改生活模式。
       模式化的东西反复操作,会搅乱同学们的视线,使大家的感官在真正生动的事物面前视觉瘫痪,在真正活跃的心灵面前感觉麻木。生活没有模式,作文讲究的是写真事,抒真情。
       也许,有同学要问我,文章的生命是真实,那小说不是虚构的吗?是的,小说允许进行艺术加工,但它来源于生活,情节的发展应经得起推敲。我们的作文也一样,所选材料应当有实在的可能性。
       例:
       小男孩看见一位盲人叔叔掉了钱包,就立刻冲上去捡起钱包,跑到盲人叔叔面前。糟糕的是盲人叔叔看不见,用拐杖打了他一下,小男孩不叫痛,强忍着,似乎在想:“我不能叫疼,雷锋叔叔做好事遇到疼痛时都不叫,我怎么能输?”(来自学生作文)
       盲人叔叔即使看不见,也不至于用拐杖打人,而且到了让人强忍疼痛的地步,这显然不符合实际。而小男孩的心理描写更是明显给人一种造作之感,捡个钱包就想到雷锋叔叔,忍住疼痛也要向雷锋学习,还要扯进什么输赢,真是牵强附会,毫无实在的可能性。再说,本身捡钱包这件事也显得缺少生活味。请看《雨中飘絮》的一段:
       望着窗外的雨滴洒在自己杯子内,顺着杯壁滑下,目光转向了桌上的一叠试卷,或许那是成长海洋中的一片扁舟,或许那是成长的必经路程。放学的铃声响起,没有响度,大家仍是默默地坐在位子上,舞动着手上的笔,听着笔尖与纸张细微的摩擦。
       约5分钟后,数学老师拿了两张试卷走进教室,似乎洋洋得意地对我们说:“这星期数学作业是两张试卷,做好我要登记分数,快发了。”前排的同学闻讯赶紧上前发试卷,只见前面的同学转身把试卷递给我,我翻开又递下去,教室里充满了哗哗的翻书声。
       片刻,英语老师迈着流星大步走进来:“Let"s do the books……”发现她手中又闪动着两本书,发下来后,同学们大惊失色,“又要补上去!”“我的天呐!”教室里喧哗声四起。老师见状,忙解释道“这是为你们好啊,可以跟上进度的。”看着她充满自信的样子,真觉得有些“可笑”——这已经不知是第几回了。
       未几,科学老师手中拿着一叠白白的试卷,对着死气沉沉的教室说:“快做好,星期一上交。”他似乎已经顾不了我们的心态了,“是的,已经习惯了这种习惯。”看着同学们无精打采的样子,心里真的有些无助。
       放学了,铃声却好象失去了意义。同学们只管茫然地坐在位置上,等着老师布置作业,而每个老师总有堂而皇之的理由,让学生接受他的“爱”。这样的情节你是否熟悉?是的,这就是生活。文章表现的是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情感。
       二、新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冰心奶奶曾言,假如人人都是一个面孔,我必不愿见。试想,有多少人会喜欢重弹的老调,掉牙的故事呢?我曾在一次《我最敬爱的人》的作文批阅中发现,一个年级几百名学生,至少有五、六十人写老师如何忘我工作,最后倒在课堂上。原来,他早已患了癌症,只是隐瞒了病情。
       撇开材料的真实性不说,这些作文可谓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他的为人、教育机智、教学方法等,哪一样不可以入文?人家没写的,我们要善于挖掘;人家已写过的,要学会选取新角度,运用新方法,从而旧瓶装新酒,写出新意。
       例:
       双休日,我可以坐在电视机前愣愣地盯着它发呆,等妈妈叫我时,猛然一惊,却不记得自己看了什么。也许我只是想逃避那条由白色试卷编织的路吧!甚至有几次,我在晚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第二天只好急急忙忙地抄作业。不知道自己为何变得如此龌龊。很想告诉自己继续努力学习,却害怕换取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结局。我依旧扯着嘴笑,心里却荡漾不起快乐的涟漪。
       中午的阳光,添了一层浓浓的暖意。正当我淡淡地将上午的事渐忘时,秋老师步履轻盈,指着报纸对我说:“你的文章发表了。”我先是一愣。随即,快乐地扬起嘴角。一看,报上真有我的名字,不觉兴奋地跳起来。所有不快都丢在火炉里,燃为灰烬,消失不见。再仔细一看,是那篇《永不言弃》。我从头至尾读了不下十余遍。感觉心脏跳得平静却欢快。我打从心底笑出声来。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看来,还是挺有道理的。我开心地想着。(《有一种幸福叫得失》)
       初三,仿佛是灰色的代名词。很多同学喜欢一味地发牢骚,毕竟那也是自己真实的情感。上文的作者却将这种真实的情感转移与挖掘。文题《有一种幸福叫得失》,本身就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的,学习压力重重,还会给人茫茫然之感。但快乐其实也很容易。一篇小小文章的发表就可以让人兴奋地跳起来。而且,发表的是《永不放弃》,适时地暗示读者和自己该如何面对生活。这就是文章的独到之处。
       三、典型(以少胜多,以小见大)
       有的同学喜欢堆砌材料,认为材料越多,文章就越生动,在此,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画家,他就是南宋的马远。马远画山,不画全山,常画山的一角;画水,不画全水,常画水的一涯,故被人称为“马一角”。他画的“寒江独钓图”,只出现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四周几乎一片空白,却衬托出江面的渺茫,冬日的萧索,更集中地表现了渔翁凝神贯注于一线的神态。作画与作文,道理是相通的。当代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起先用的是20多个材料,后来只保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材料,从而成了脍炙人口的通讯。同学们想想,如果一间居室陈设饱和,还能有空间感和美感吗?
       据说,有人问墨翟:“话说得多到底有没有好处?”墨翟答曰:“话不在多而在精。比如河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喊叫,叫得唇焦舌燥,没有人注意它。而雄鸡在拂晓前只叫一两声,人们就醒了。”作文的选材亦然。要像雄鸡的啼叫,清脆响亮地叫那么一两声,少而精,而不学青蛙的鼓噪,多而杂。
       例:
       ①教我反复改作文
       ②帮我补课
       ③带病给我们上课
       ④我打破了玻璃,老师耐心教育
       ⑤我失去了学习信心,老师常常鼓励
       ⑥救起溺水儿童,扑灭山上大火
       一篇反映老师的作文,以上材料就没必要都用上去。①②③条和④⑤条可以各并成一条。因为它们分别写了老师对学生学习上和思想上的关心。但如果就选择第⑥条来写又不合理,因为救人和灭火的材料显得大而空,而且极具偶然性,没有什么典型意义。
       抬头看看夜空,月亮不小心被一朵云遮住,似乎暗淡了几分,但是很美。在银色的月光下,我猛然发现母亲乌黑的头发中已有几根白发,在料峭的秋风中飞舞着,心里不禁涌起一丝愧疚。我从小多病,这可苦了母亲。她一直为我牵肠挂肚,担惊受怕。我几乎成了她愉快与苦恼的唯一理由。
       这时,母亲转过身来,慈祥地握着我的手说:“记不记得你小时候,那回得了肺结核。你还不会说话,一咳嗽就哭,怎么哄都不停。后来我就把你抱到屋子外面看月亮,你大概也哭累了,不一会儿便睡着了。”母亲停了停,用手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头发继续说:“你爸爸还说,你现在黑,都是因为那天晚上晒月亮晒的。月亮的紫外线比太阳还厉害呢。”妈妈顿了顿,双眼望着前方,似乎陷入了沉思:“哎,现在想抱你也抱不动了,都要考高中了。”(《晒月亮》)
       黑尔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写母亲的材料自然很多,但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削弱了表现力。上文将母亲对我的爱放在特殊的情境中——月光下,以我愧疚的心理感受以及母亲淡淡的述说,呈现“晒月亮”的往事,从而反映母亲对“我”的牵挂。事情虽小,但足以反映母亲的温柔细腻;事情虽少,但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
       同学们,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愿大家不仅有“米”,更有“优质米”,从而巧妙地为中考作文添色加分。当然,平时的作文也是一样的噢。
       王秋珍,浙江东阳吴宁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