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警世档案]活在我心中的“左拉”
作者:严 锋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5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是一位勇于维护正义、主持公道的典范。当1894年法军总参谋部上尉德雷福斯被诬以泄密罪判处终身流放时,左拉挺身而出,无情揭露事件真相,并于1898年2月发表了震动世界的《我控诉》,抨击法国军方和整个司法制度。当年7月,左拉因此被判以诽谤罪,处以罚金和一年徒刑,被迫流亡英国。尽管如此,左拉并未屈服,和军方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他坚信:“……将来法国会因我拯救了她的名誉而感谢我。”历史终如左拉所言,1906年蒙冤12年的德雷福斯上尉终于平反昭雪,而第一个发表“人权宣言”的法兰西,确实是一直在感谢左拉。1994年法国曾隆重纪念“德雷福斯”事件100周年,以此冤假错案作为历史镜鉴;1998年法国又隆重纪念左拉《我控诉》发表100周年,感谢他为维护祖国声誉所作的斗争。
       历史往往有很多惊人的相似。我国在上一世纪中,从“反胡风”、“反右派”到“文化大革命”,诚不知出现过多少个“德雷福斯”式的冤假错案,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中国的左拉,他们敢于伸张正义。如声讨胡风的大会上,山东大学教授吕荧曾郑重申言“胡风不是政治问题,是认识问题,不能说他是反革命”,结果他也成了“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成员。又如北大中文系来自苏州的女学员林昭,在人们痛斥北大“右派分子”时,她竟站出来为响应号召提意见的人遭到围攻而仗义执言;结果她却被戴上“右派”帽子,后在“文革”中连性命也搭上了……
       笔者1957年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被划为“右派”时,也曾亲身遇到过一位左拉式的战友。她在支部大会上公然为我鸣不平,强烈反对开除我的党籍,结果却和我一样陷入了长达22年的厄运。这位站出来为我争辩的女同志名叫李迪(原名张咏青),是南通人,1927年出生,青少年时期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在平潮中学读书时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如西边区从事民运工作。解放后,她长期在新闻宣传岗位上敬业尽责,工作相当出色。我与她1950年在扬州相识,当时她在机关党委宣传部工作,她的丈夫和我一起在《苏北日报》工作,又同住一个大院,互有交往。1952年,我和李迪同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她在宣传处任指导员,我在理论处任研究员(1954年后任《理论学习》杂志主编)。我们经常互相协作,共同编写干部和党员的学习材料。当时,她思想敏锐,能言善辩,且对人热情、宽容大度,大家都很佩服她敢想敢说、坦诚无私的作风。她从不唯唯喏喏、随声附和,即使在部长一级领导面前,她也能直言不讳地提出不同看法,甚至为了弄清是非曲直,不惜争得面红耳赤。
       整风反右中,尽管她也向领导提出不少意见,但开始并未把她列为批斗对象。在我被划为“右派”时,她正在农村蹲点搞调查。她回到机关时听说我被定为右派深表惊讶,公然在支部大会上提出质疑和辩驳,把主持会议的支部书记李汉章同志责问得无言以对。会后“反右领导小组”认为她是站在右派立场上为我辩护,于是决定把她也划为“右派”,并完全剥夺了她申辩的权利,她和我一样被押送至苏北海边的东直农场劳动改造,直到事隔22年之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光辉照耀下,她和我才同时得到了平反改正。
       1979年春,我和老伴赵逊怀着悲喜交集的心情,去江苏省委宣传部接受宣布改正平反结论后,曾特意去汉府街李迪同志住地拜访过她。当时,我们在阔别22年后重获新生之日还能相见,确有无限感慨,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深怕引起对方伤感,坐下后只是久久相视苦笑。当我们夫妇俩对她当年因为我争辩而同遭厄运往事,表示真切的感谢和内疚时,她淡然一笑,劝我对此不必在意。她说:“当时我并非一时冲动,也不是怀着什么义肝侠胆,而是凭我们多年在一起工作的相互了解,用我自己的理智和良知去判断,认定你决不会是什么‘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我坚信自己依据直觉和常识所推理出来的看法是不会错的,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只是直到22年之后的今天,才给我们推倒一切诬陷不实之词,还我们以本来面貌,这未免来得太迟了点吧!……”最后,她还激励我说:“好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然已过了‘知天命’之年,还可以来个‘最后冲刺’,你也许还能‘大器晚成’哩!”我当即被她那豁达、大度、乐观的情绪深深感染。当日我们被她热情留下来一起包饺子吃,午后又在那里畅谈到华灯初上时刻,这才与她告别,互嘱珍重。孰料,此次一别竟成永诀。
       如今,她虽已先我们而告别人世,但每当我与当年省委宣传部的老朋友们谈起1957年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谁都忘不了李迪这位左拉式的人物。因为当时在那狂风暴雨般“反右”斗争开始后,一般人总是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惜身自保,或从众随大流,或当上了“识时务的俊杰”,明知被斗者无罪无错,而昧着良心去批斗。而像李迪这样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虽千万人吾往也”的勇气,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挺身而出,直赴人生险地,义无反顾地仗义执言,怎不令人衷心钦佩呢?我们当年身临其境的那些老朋友,每当回忆起李迪的这段往事,都不能不为之凛然动容!她当时是一个而立之年的女性,有丈夫、孩子,但她没有为了保全自己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保持了冷静的理性思考,凭着超乎常人的胆识和勇气,坚决做到不自欺、不欺人,凭着自己的良心讲话,她不愧是个真正大写的人,真正是鲁迅称之为“中国的脊梁”的那种人。我认为她的高洁情怀、挺拔风骨所闪耀着的人格光辉,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启示力和道德的感召力。她就是活在我心中的“左拉”!我们要永远记住像她这样的“中国的左拉”,从他们身上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和人格力量,来维护我们的民族正气,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谢云荐自《大江南北》2005年第5期]
       荐稿人语:文章中所缅怀的李迪同志是我抗战期间在同一个区工作过的战友,所以读了这篇文章,不免感慨万千。此文虽与“杂文”有别,但其含义很有意思,中国缺少的就是像李迪这样的谔谔之士,因为古今的统治者都喜欢“谔谔”而又不能容忍“谔谔”。如今讲共产党的先进性,像李迪这样的“先进”者,当成为共产党员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