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关于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两点思考
作者:李秀卿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比较文学这门课就目前而言,由于教材版本繁多,各家对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体例不一,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特别是各家教材中探索性的那部分内容,往往最富有个人创见,最能体现该教材的特色,在教学中如何取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教师在教学中选用不同的教法也直接关系到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只有很好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比较文学课程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本文将就此提出几点看法。
       一、关于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概论性质的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中,其概论性就决定了这门课只能介绍一些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最基本、已有定论的学科理论。那些仍存在争议,或者近年来出现的新观点、新动向,或者学者的一家之言,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教材主体,而只能作为基础知识的延伸和补充。那么,哪些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最基本、已有定论的学科理论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比较文学学科定义。尽管什么是“比较文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公认的定义,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定义之争本身就反映了这一学科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对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俄苏学派乃至中国学派诸学者关于“比较文学”定义之争的介绍,可以加深学生对比较文学根本属性——跨越性的理解。这是学生跨进比较文学大门的第一步。
       2、比较文学学科意义。这个可以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加以认识:传统的比较文学学科价值观认为,比较文学是从世界文学走向总体文学的桥梁和纽带。正是通过比较文学所提供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论,人们可以对世界各民族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异”和“同”作广泛的纵横比较,从中寻找和概括文学自身的通律或共同诗学,从而构建起总体文学大厦,更好地推进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当代的比较文学学科价值观则进一步认为,比较文学不仅可以构建总体文学大厦,而且可以担负起更神圣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运用比较文学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构建一个世界各文明,特别是东西方异质文明平等对话的长效机制,搭建一座跨文化或者跨文明的文学对话平台,为消除世界“文明的冲突”、增进不同文明之间互识、互信、互补、互释,为构建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人类文化生态景观和人文环境,为人类和平做出积极贡献。
       3、比较文学学科简史。对比较文学学科史的简要回顾,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新兴学科一百多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比较文学概念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可以分成两个方面谈:一是比较文学在西方,涉及“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比较文学”概念的出现、“法国学派”及其“影响研究”理论体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派”的崛起、“平行研究”理论的形成,以至两个学派两种理论的融合,还有比较文学在俄苏及东方其他国家的大致情况;二是比较文学在中国,包括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比较文学的复兴与繁荣、港台地区比较文学发展简况等。
       4、比较文学学科体系。这部分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实际上由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具体内容组成:一是构成学科体系的四大理论,即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历史诗学研究和阐发研究;二是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分支学科,如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译介学、主题学、题材学、形象学、类型学、比较诗学、文类学、比较神话学、比较故事学、跨学科比较研究等等。其中文学内部的比较研究是这门课的主体部分,但这也是分歧最大的一个部分,各家教材自成一体,出入很大。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取舍?笔者以为,本着“重基础,重运用”的原则,选取理论发展比较成熟,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的分支学科来讲授是较为稳妥的做法。那么,哪些是属于理论发展比较成熟,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的分支学科呢?一个简单的判定方法是:多数教材都同时选入的内容。笔者对比了几种常用教材,以下几种是大家都选择了的:流传学、渊源学、主题学、译介学、比较诗学、比较故事学以及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心理学,它们理所当然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
       5、比较文学学科最新进展。简单介绍学科当前发展前沿。
       二、关于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内容确定后,教法是关键。在具体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精选教法,列举丰富的研究实例加以说明,力求给学生以感性的、直观的认识,而不能空谈理论,这样才能为课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教法而言,除了高校教学中常用的讲授法之外,根据笔者经验,还可以视教学内容采用讨论法、演示法、体验法、多侧面立体教学法等不同方法。特别是体验法和多侧面立体教学法是笔者在教学中逐渐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体验法”,就是配合课堂理论介绍,让学生在课外独立查阅、搜集相关资料,从中提炼自己的论点,写出三千字左右的小论文,帮助学生理解巩固课堂所学,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所谓“多侧面立体教学法”,就是为了充分发掘和利用教学资源,把同一个研究实例用于不同类型的分支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对一个具体个案作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立体了解。这种教学法的好处一是可以深度挖掘教学资源的内涵,最大限度利用教学资源,从而节省教学资源;二是让学生感受到比较文学研究的神奇和美妙,从而激发起学习比较文学的兴趣;三是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解释,拓展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
       以笔者的教学为例,为了加深对比较文学四大理论的理解,每介绍完一种理论,我就让学生作一次相关内容的作业。这样有理论,有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就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觉得比较文学不是空谈一些玄而又玄的理论,而是一门能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从而学得兴趣盎然。比如,讲完影响研究理论,我就布置学生以中外文学影响关系为内容写一篇三千字的小论文;讲完平行研究理论,我就布置学生以中外文学平行比较为内容写一篇三千字的小论文;讲完跨学科比较研究理论,我就布置学生以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为内容写一篇三千字的小论文;到了最后,再在这些小论文基础上写一篇八千字左右的大论文作为这门课的结业考试。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每一个年级都能收到几篇写得颇有特色的论文,不少学生干脆就把它作为了毕业论文的基础。因此,每一次教学都能够得到学生积极的响应,成为本门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在多侧面立体教学法当中,我引入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为例,通过他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他在我国的译介、他的中国之行以及他的中国想象等内容,配合流传学、渊源学、译介学、主题学、形象学、比较诗学理论的介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通过它介绍了比较文学理论;另一个方面,在原来对芥川龙之介了解的基础上,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大大拓展了这位日本作家的创作内涵,相当于是一个专题研究,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作家的认识和理解。当然,这种教学法也有缺陷,宜结合其他方法使用。
       三、结语
       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相对中文类的其他课程而言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惟其年轻,才需要我们作多方的思考和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始终是一门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比较文学课程该教什么,怎么教,涉及到这门课程能否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见仁见智、献计献策,共同推动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以上笔者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乐黛云、王向远.《比较文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3
       [2]刘献彪、刘介民.《比较文学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4
       *本文为西昌学院科研资助项目《比较文学教材与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JSB0618
       李秀卿,男,四川西昌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及中日文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