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小议《荷塘月色》中的几个意象
作者:杨 军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一篇意境隽永的美文,历来被各类学校的教材所选用。教师们在上这一课时,更津津乐道它的意境美,但在具体地分析意境美时,很多教师的目光往往只停留在月下的荷花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些都是作家浓墨重彩大量描绘的,但是有几个意象却被忽略了,它们对文章意境美的营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它们,就会冲淡那种朦胧淡雅的意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一、月下投影
       文章中写荷塘之美,除了写荷叶、荷波、荷香和月色之外,还写了月下投影,有灌木落下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写“影”呢?首先从意象上看“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影”给人的感觉是虚无缥缈、模糊不清的,特别适合营造一种朦胧幽深的意境。很多古典诗词都写过“影”,朱自清先生是一位大家,他对中国古典诗词是很有造诣的,深谙意象与意境对文章表情达意的重要性。他继承了古典诗词意象的营构、意境的营造等方法,借灌木斑驳的黑影和杨柳稀疏的倩影,突出一种朦胧的意境,展现出令人陶醉的优美画卷。巨大的荷叶舒展着,就像一幅似卷非卷的画轴,杨柳纤细的身影在月光的照射下,倒映在荷叶上,形成天然的水墨写意画,分不清是画还是景,正如李白诗“花非花,雾非雾”,既是画又是景,景中有画,画中有景,富有诗情画意。另外,“影”给人一种含蓄美,不张扬,内敛,易引起人们无尽遐思,造成回味无穷的感觉。
       二、薄薄的青雾
       《荷塘月色》第五自然段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雾”就像小桥、流水、杨柳、青石板路一样,都是古诗词中能够入画的意象。《荷塘月色》中的“雾”写的是实景,从意象的表达效果看,“雾”具有轻、薄、美的特点,一切景物在雾的笼罩下,就会变得扑朔迷离,朦胧不清,似乎能看的见但又看不清,正如文中所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半遮半掩,亦真亦幻,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致,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写出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如果没有了“薄薄的青雾”,那种神秘飘渺、朦胧梦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文章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既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镜契合交融。一般人也认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才称为意境。所以“薄薄的青雾”不仅表现了一种意境美,也和全文处处笼罩的低调的情绪正好吻合。文章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已经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因此,作者借“薄薄的青雾”含蓄地表达了心中那淡淡的忧愁,对现实的不满与逃离,用意境表达自己的心境。
       三、淡云遮月
       文中第五自然段写道“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淡云”这个意象也是恰到好处,关键一个“淡”字。云太浓,太厚,乌云遮月,什么也看不清,就不会有月下荷塘的美景,更谈不上月光投下的灌木参差的黑影和杨柳稀疏的倩影,也就不可能富有上文所述的那种勾人心魄的意境。如果没有一丝云彩,月亮朗照,太明、太亮,也失去了原有的朦胧美。正如文中所写:“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淡淡的云,就像给月亮蒙上了一层透明的轻纱,光线穿过薄薄的云层照射到地面,没有原先那么明亮,变得柔和昏暗起来,整个月下荷塘的景色就具有了朦胧宁静的意境美。
       总之,这三个意象的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营造文章的意境美,表达作者的心境。文学是心学,从心为表现对象的角度说,文章意象的选择要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体验,让心灵情思通过它们活现出来,并且因为这样的艺术形式有了美感、美韵,体现了一种艺术的深幽性。正如徐志摩写《再别康桥》,诗人告别康桥时,一定有送别的人,马路上有来来往往的车辆,但诗人没有把这些摄入镜头,我们在诗中所看到的康桥仿佛是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如此清纯,如此美丽,也只有把康桥写得如此清纯美丽才足以表达出徐志摩对它的热爱和留念。优秀的作者总是善于从情思角度把握物的形式,实现心与物的和谐,使文学作品流动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杨军,安徽马鞍山师范专科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