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作家研究]试论李清照词的凄美特质
作者:钟小红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中国历史上李清照是一个奇迹,她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对于李清照的艺术才华,词的艺术风格和卓越成就,有宋以来的评论家已成共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虽在前期词中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等篇节奏轻快,传达出作者开朗愉快的心情,流露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但是这位巾帼女词人,一生经历艰苦曲折超过了同期任何一位词人,经年饱受孤独苦闷的折磨,所以大多数时候,与同期其他词人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炯乎不同,虽然在词中,我们读到,词人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草木山水,日月风雨,如人一般美丽,纯真柔媚。然而她的世界并不是徒具形式之华美,词人总是在词中诉说着忧愁,有挥之不去如丝如缕的闲愁,也有点点滴滴阵阵袭上心头的清愁,忧愁居处在她周围,如缥缈的烟云,如一时的迷梦,仿佛就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影子,随形而动。于是这影子也成了词人赏玩品味的知音,但它不是积郁心胸的固有情绪,也非浮泛而生的莫名之愁,它就像一根丝线一样总是慢慢地从词人的心灵深处渗透出来,而它的出现伴随着词人的种种行动。我们透过词作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她孤独的行动中,让我们看到那人、那愁、一个美丽结着愁怨妇女的形象,身陷于一种让人心疼的凄美境地。在李清照词中,呈现出哪些凄美的特征呢?
       首先凄美与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终极追问之类的深层次问题有关。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篇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姿态形容,她在花残气凉的秋天,身着罗裳,独上兰舟,而“轻解”二字,旨在表明词人心态之松弛恬淡,行为之潇洒清脱。她在等待着锦书与大雁一起飞来,直等到月满西楼。词人的行动最终成了对书信的等待,对夫君的相思。鸿雁传书,古已有之,李清照则将鸿雁传书、两地相思写得别致、写得含蓄、写得深刻、写得唯美。我们仿佛看到那美丽的身影在文本中消隐,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消失在仰望云天之时,消失在大雁穷尽之际,消失在月色朦胧之中。这身影最后变成了相思与闲愁,弥漫开来,而她的行动的意义似乎在于静待着这一情绪淹没自身,而我们在兰舟卧波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时分看到了情思如人一般美丽。李清照笔下的愁思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形象和那愁思同在。
       下篇,静静地让“花自飘零水自流”吧,生命是天地自然的本性。生命无所不在。天地万物都充满着昂然的生命。个人生命的有限与时空无限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红藕香残的清秋时节里落花流水谁人能阻挡,生命的轮回就是那春夏秋冬,在时间的流波里人总是在老去,人的青春之美如花朵般凋零,飘向不知名的时空中销声匿迹。李清照没有刻意去写人生中的这一悲剧,不过她分明是看到了,体验到了,但她还是让相思变成了整个的生命,与花同落,纷纷扬扬,与水齐流,滔滔汩汩。此情此景,凄美之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将情绪物理化,空间化;《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之句,也是以有形来写无形。她的这一写法与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中对“春”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易安不止于此,在她那里还表现了她在愁思中的婉媚轻柔,让我们为一个无计消愁,眉上心头缠绵着情思的女子感动。沈祖棻先生说:“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其实,李清照写愁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不仅写愁之形,还在于写愁之真,愁之美。那载不动的愁是用美丽的小船载不动的愁,多么形象逼真,又多么真挚美好啊!那“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醉花阴》)中所见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中所见的愁是高洁而凄清的;那“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中所见的愁是细腻含蓄的梅花之愁。
       其次,凄美与特定的时空相联系,显示出特定时空下的特殊的心境。具体体现为一种境界,“哀怨起骚人”。人在死亡、别离等社会生活面前一筹莫展,又觉得仿佛有许多话要说,无处述说的苦恼常常使得文学艺术成为人们倾诉内心焦虑的最佳选择。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生陷苦难,孤苦无依,充满了悲伤和忧愁。这首词包含着她巨大的人生悲苦。词人一口气迸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十四个叠字开头既写出了她孤苦无依的处境,又流露了她空虚、无奈的感伤情绪。“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反映出词人晚年的心境。意思是说:在这阴晴不定、冷暖无常的日子里,是最难调养身体的。其暗示形势的多变、政治的艰危、身世的飘零、世俗的可畏给作者身心带来的摧残,使人真切感受到词人晚境的凄苦、孤寂与无依。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词人陷入极度空虚、寂寞与悲痛,于是借“三杯两盏淡酒”去寒消愁、聊以自慰,但这酒力又怎敌得过那无情的秋风秋雨,特别是“晚来风急”,一语双关,它不仅指眼前劲急寒冷的秋风,更是词人晚年接踵而至种种人生不幸的含蓄表达,词人无以解忧、不能遣愁的无可奈何的愁苦心境全在其中了。这几句词由实衬虚,由眼前现实而蕴示身世、心境,意境婉曲幽深,真可谓是“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词平添了几许悲凉凄恻之美。这些都构成了李清照词特有的凄美境界的美学特色。无独有偶,又比如李煜笔下的一江春水,台城烟柳。柳永词中的凄凄雾浓,衰草败叶,虽然是别一样的风采,但却不无女性化的审美特征。再次,凄美是一种高度强化的情感转化为一种恬静感、转化为一种静穆,体现为情感的升华,并以此来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
       再次,生存环境造就人们的忧患意识。特殊的民族意识孕育特殊的美学观念,也就决定民族生活中艺术的悲剧形态。中国文化崇尚的“物哀”之美,所谓“物哀”的精神风貌。即将情感的哀伤悲叹沉溺于内心之中。这与我们所说的“凄美”境界恰好是相辅互映的。哀者,是一种源于深衷的情绪体验,也是最具有无常感和超越感的凄美境界。通过对消解我与对象的距离,将自怜与他怜、自怨自艾与悲天悯人交织成特殊的感伤状态。《醉花阴·重阳》是词人南渡之前的词作,当时赵明诚在外地做官,夫妻分居,李清照一人在家独守空房,适遇阴历九月九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思夫心切,写下了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片首句选择“薄雾”“浓云”这样两个意象开头,以天气暗寓心情,所写是个阴天,天昏昏,雾蒙蒙。据心理学家研究,天气颇能影响人的心情。即使当时的重阳节是艳阳天,于词人来说亦异于这阴沉灰暗的天气,为什么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词却并未挑明,原因有二:其一,文学贵在含蓄,诗词更讲究内蕴,诗词的主旨不宜直言,要靠读者慢慢品尝,才有味道。其二,古代社会,妇人思夫不便直说,只能婉转地表白。今年的重阳,虽然枕着高雅的玉瓷枕,围着避蚊的碧纱厨,却是“半夜凉初透”。此句是上片的精华!时值重阳,深秋的夜晚颇有凉意,这是大自然的症候,人人都可以理解。然而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而是借此表现一个独守空房的妇人对丈夫思念的悲伤和痛苦,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苦楚和凄凉的情绪体验。
       下片首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黄昏时分,独自一人在东边的篱笆旁饮酒,无人对饮,无人交谈,醇浓的酒香只能飘进自己的袖间,再一次渲染了李清照孤独而茫然的心境。下片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重阳佳节里,一个独守空房的女人的心绪,不要说不忧伤,这种忧伤就像西风卷起门帘一样,备受孤独寂寞煎熬中的女人在忧伤中像黄花一样消瘦。李清照同样把女人比作花,她的独特之处是把忧愁中的女人比作残败的“黄花”,既形象又贴切,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寂寞、怜花自怜的凄美画图。
       钟小红,湖北荆楚理工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