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试论文学作品的意境
作者:高凤妹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撑着油纸伞,独自
       仿惶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
       “戴望舒的《雨巷》所展现的景物是一个孤独者。撑着油纸伞。独自仿惶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之中。场面描写真切而又细致地表现了一种内心的复杂情绪,表达的是一种凄婉迷茫的情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是客观的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思想、感情相统一的产物。意指的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境指的是与客观生活相联系的景物。
       意境是如何产生的呢?意境属于艺术美的范畴,因此我们可以从艺术美的创作过程来了解意境的产生。一切艺术美的创造是以其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其发端。审美感受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理解)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艺术家在审美感受时就把“自我”与客观对象交融在一起。同时,艺术家从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是零星的、分散的。要把一些零星、分散的材料围绕着一个中心组织成完整的作品。首先必须在头脑中构成一个审美意象体系。这就跟建筑设计师设计房子时头脑中要有整座房子的式样一样,这就是艺术构思的任务。艺术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是沉浸在情感的漩涡中的,想象力受情感活动的驱使。艺术家在头脑中对艺术形象设计完成之后,就要把艺术构思的成果通过物态化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艺术传达。总之,从艺术创造过程来看,主要表现为先后承读、互为渗透的三个环节:审美感受,艺术构思、艺术传达。意境属于艺术美的范畴。因而,意境的产生也经过三个阶段:(1)触景生情——先接触境。达到对境的把握;(2)移情入景——把意渗透到境中;(3)情景交融——按照这个意把境用语言符号,遵循创作规律,把境从意象体系中进行调整后固定下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境必须在某种思想指导下,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特有的形象思维活动,把他对生活景物的观察,敏锐深刻地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关于意境产生,祝允明有两句话说得较透彻:“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事,指的就是生活、事件。境,指的是与生活相联系的景物。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为他摆下酒筵,当时正值秋季,景物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不由得触景生情。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清幽风景与绵邈的离愁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一个委婉凄测、冷落凄凉的意境,由此而产生。
       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于重阳佳节,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不在身边,词人在深秋佳节,又怎么会不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呢?于是她作了这首词寄给了丈夫。薄雾浓云的天气使人愁闷,百无聊赖,正由于思念远离的亲人,加上时令转凉,玉枕孤眠,真是别有番凄凉滋味在心头。而重阳又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词人也边饮酒边赏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那劳燕分飞的远人,于是匆匆离开了东篱,回到厢房。表面上写的是赏菊,暗含的却是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词人把这情都融在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之中了。使“物皆著我之彩”,共同创造出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深厚意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础,别林斯基说过:“任何感情,任何思想都必须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已过万重山。”李白从流放到遇赦的狂喜之情就通过彩云、猿声、轻舟、万重山等形象表现出来,这里的境还不仅指彩云、轻舟这些能唤起某种感情的具体景色。而且还指与这些景色相联系的从流放到遇赦的生活。因此,我们说“境”是基础。因此脱离了境,实际上就是脱离了生活中的形象。这样,情与意就无从产生也无所寄托。因为在意境中的情是“景中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即使是直接抒情的作品也离不开境,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昨日”不仅指过去的岁月,也是指国家的兴盛时期。李白当时立志干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事业。“今日”不仅是指当前的岁月,而且指国家濒临衰乱时期。这里的境是指盛世过去,自己壮志未酬,又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只能虚度岁月,抒发的是李白忧国忧民而又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境虽然是形成意境的基础,但在意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情,是意。因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境,并不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而是“情中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作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景”。假如李白在流放途中没有遇赦而是继续前行,这时他写进诗中的恐怕就不是轻舟,猿声就该是哀鸣的了。情意在意境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但情意不是意境产生的源泉。意境的形成要有生活基础,这是前提。见景生情,再缘情而取景,这是在构思过程中情景的交互作用。然后在作品完成时才能寓情于景。达到在艺术形象中的情景交融。
       由文学创作过程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意境具有如下特点:
       一、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具有独创性。自然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因此,自然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特定联系中,会得到不同侧面的显示,因而构成不同的意境。恽南田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同样是咏梅诗,在毛泽东的笔下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显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境界,而在陆游的笔下却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却体现了一种消沉哀伤、无可奈何的情境。这两首诗选用的意象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因此意境就不同。
       二、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有它的深度、力度、广度。“吐弃别人所不能吐弃为高,含茹别人所不能含茹为大,曲折别人所不能曲折为深。”——刘载熙语。如李白、杜甫的诗的意境都具有高、大、深的特点。李白偏向宇宙境象之大。又如《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人极写山石的高危,体现出诗人对山川的赞叹。再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语态夸张,极有气势,以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杜甫诗更能以深情掘发人性的深度。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抨击了统治集团政治之腐败,聚敛之残酷,把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症结所在,概括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个字里,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
       三、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如“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这些诗句把春天的优美景色描绘得活泼动人,生意盎然,形象又绚烂多姿,这些形象又都具有唤起某种感情的特征。
       四、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中包含作家的情感。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情感溶化在形象中就象糖熔解在水中,香气扩散在空气中一样,意境中的形象就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从军失意之作,作者把苦闷抑郁、沉重悲痛之情,融在绵长阔大的时空描绘之中了。再如芦焚的《落日光》:“那时日已将暮,一面的村庄是苍蓝一面的村庄是晕红,茅屋的顶上升起炊烟,原野是一片静寂,在明亮的辽阔背景上面,走着小小的阴影,村女怀着婴儿在慢慢归去,农夫带着镰锄,在慢慢归去;牛马也拖着载庄稼的摇摆着的车在慢慢归去,他们要休息了……”在这一段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幅景色如画、气氛浓郁的田野落日图。这幅落日图却因当时受到责罚,逃进旷野的作者孤独与悲愤的心境达到了物我一致的融合。
       五、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艺。臧克家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诗通过对三代人的概括描写,表现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春花秋月何时了”、“历史打着绑腿进入北京”。通过感觉上的变化(切割排除等),使之凝炼,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句用了感觉上的挪移。由“红”联想到“火”,由“火”联想到“热闹”。通过这种感觉上的挪移,写出了春天充满活力的景象。
       六、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意境中的含蓄能使我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如鲁迅的散文诗《秋夜》:“这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们仿佛要离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着几个个星星的眼,冷眼。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诗人就是通过艺术氛围的创作来表现物象的寓意和情感,引发读者的想象,这奇怪而高的天空是一种暗示,一种象征,诗的内涵很深,它不仅仅是在描绘天空,它还象征着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体现出作者对它的憎恶与嘲讽之情。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客观景物经过作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作者的技巧创作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能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
       高凤妹,女,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