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负暄琐话]举手的尊严
作者:王 萌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5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那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一位家长在会上举手发言,讲述了她小时候的亲身经历。
       她小学三年级时随父母从农村转学进城,因没见过世面,内向、腼腆,甚至不敢与陌生人说话。进城后,她看到女生一个个穿得花枝招展,才发现自己的装扮土得要命;同学们都讲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自己的家乡话却怎么说也感到别扭;最让她抬不起头的是,以前在农村,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现在却排在了班级的最后一名——面对同学们鄙视和嘲笑的眼神,她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看到同学们的手如林一般密举,她也跟着将手举起。偏偏老师点了她的名,愣站着半天,支支吾吾地回答不上。又一次提问时,同学仍是雀跃着纷纷举手,她犹豫了一会,还是举起了手。或许是对她特别照顾,也或许是答案很简单,老师再次叫了她的名字。
       这次她想要缩回举起的手,已经太迟了,只有硬着头皮站起来。面对不知其解的题目,她一脸茫然。结果惹得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她急得几乎要哭了。
       课后,老师将她叫到了办公室,有些生气地问:“你明明不会,怎么总是举手呢?你这样不是在欺骗老师吗?”她一边抹泪一边低头说:“别人都举了手,可只有我不举——”老师一下子理解了她的委屈,温和地说:“这样吧,下次如果你会,就请举右手,不会就请举左手,好吗?”
       因为这样的约定,从那以后,她每次在课堂上都会举手,而且当老师提问到她的时候,她都会从容作答。当然,除了老师和她,没人知道左手和右手之间的“秘密”。
       于是她更加努力勤奋,并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然后又相继考入重点高中、大学,目前仍在读研究生。那位女研究生家长感慨地说,她已是一位家长但同时仍是一名学生,每次在各种场合高高举手时,都会想到当年那位容许她自由举手的老师,她感谢老师维护了一个孩子渴望平等、渴望被尊重的权利。
       其实,举哪只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细节的转换,却能够保护一个孩子的尊严、克服一个孩子的自卑、给她的心灵新添一枚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绿叶。并且,她的一生将由此改写。
       [李宜倩荐自《金陵晚报》2005年3月4日/清河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