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论研究性学习的个体价值
作者:姜守玺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研究性学习从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转化成为一门实实在在的学习课程已过去近两年的时间了,然而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依然把研究性学习当作是一种口号,课程仅仅止于课表,在实践中忽视怠慢。这固然有当前教育制度、教育条件等种种客观因素的原因,但更深刻的主观因素在于人们对研究性学习教育价值的质疑。本文试图从论述研究性学习的个体价值出发,对人们在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认识方面略陈管窥之见。
       教育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精神文化价值,但离开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这二者便从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是研究创新实践的学习活动对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满足,它包括社会性价值和个体性价值。研究性学习的个体价值是相对于它的社会价值而言的,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需要上的满足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个体价值。
       一、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个体价值
       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特殊之处不是对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是个人发展精神层面的提升。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拓展教师精神方面的发展需要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1.改变教师的劳动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劳动呈现鲜明的个体独特性。单科教学加之各学科独立的整体性,使得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各学科教师只需教好自己的课就行了,教师之间的交往合作体现得很少。而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多种能力,使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变封闭型课堂为开放型课堂,着重发展的是学生的个性,教师面对的不再仅仅是本学科熟悉的教材和“鸭子听雷”式的学生。一个课题的解决有时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指导,而这一点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即使知识再丰富,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这就需要教师之间进行合作,彼此使用不同的专业知识、教学手段和策略进行协调,从而才有可能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活动中比较充分地注意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化发展。
       2.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走上讲台,教师就是权威,教师就是答案,居高临下,学生需仰而视之。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教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会在平等的对话中碰撞、讨论、发展。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中,教师注重的不再是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而是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向的交流,而是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的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教与学方面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理念。
       3.促进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一件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指导研究方法,培养研究能力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人格。”190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汤姆生学生中有9位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就有卢瑟福,而卢瑟福的学生中又有11位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种“师承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行为,对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示范作用比任何形式的说教都有教育意义。传统教育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传授、灌输理论知识上,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研究性学习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提出了与日俱增的高要求。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转变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素质;要求教师转变封闭僵化的课程观,代之以开放的、动态的课程体验,科学地整合教学与课程。
       4.促进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
       “自我价值”就是指自我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即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关系。教师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应试性教学的束缚下,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自己则为知识的传播机,教人做事胜于教人做人,常常使教师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中产生倦怠感,以致形成机械教学,毫无创意,无从感受教学的激情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终身学习者,将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正是如此,它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更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一种挑战。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教师所熟悉的知识点的重复和习题的演算,整个过程充满了不可知的变数,时时考验着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使教师教学饱含着新鲜感,从而产生劳动的满足。因此,从事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获得的现实价值,更应关注教学潜在价值的创造,在为学生提供价值实现条件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个体价值
       研究性学习个体价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活力所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一种课程类型、一种学习方式,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对学生的个体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对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的要义并不在于使学生在技术上取得怎样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一种时刻准备接受机遇与挑战的心态,并在知识经验与人生体悟中发展成为志趣。”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它要求学生做的不是对知识条条框框的识记,而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对社会生活实际的思考和反思。传统的教育评价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是对学生“知”的考察,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研究性学习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是对学生“知、情、信、意、行”的全面了解,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什么”和“如何做”。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
       2l世纪是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生活的现实表明,单纯地追求知识量的增加是不理智的。掌握知识或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处理、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取舍,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发展力和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网络传媒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和信息,学生要学会选择,学会信息的处理与整合,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完成的。
       3.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当代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而且由于现代家庭生活的封闭性也助长了中学生为我独尊的个性,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很多中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和与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始终贯穿于学习过程。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帮助和支持,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合作关系。此外,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向专家请教等,也是对学生社会交往技能运用的一种培养。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以更高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4.提高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中学生由于生活在校园中,而传统的中学课程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大,对社会现实缺少客观的评价,使得一些学生或生活在理想的王国中、或生活在颓废的世界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课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可以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下,我们所有的教育改革者都要意识到这一贯注生命体验的学习模式对教师及学生带来的巨大契机。在不断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校都应该重视研究性学习对中学教育改革的促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毕作勤,刘温,王绪东著.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03.
       3.蔡铁权.后现代课程观和创新思维的自组织理论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2.
       4.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上海教育.2001.
       姜守玺,江苏东海县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