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孔子关于人的修养教育
作者:朱月香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孔子学说的重心是关于人,注重人的本质、人的需求和自身的完善发展,提出人生过程中道德、学识修养的思想。
       第一,人的道德思想修养。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就是重视仁德教育。仁德是做人的宗旨,人的道德修养要从“仁”开始。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首先说实行“仁”的实质是,人们能够克制自己,修正自己,思想行为符合“礼”的道德规范。再是指出了“仁”的社会意义和人们努力的方向,“仁”是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仁”是“礼”的基础,“礼”就是“仁”的体现。自省反思,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要求人们在自身行为中进行检查反省:一是强调自觉地坚持个人修养,形成理想人格;二是理想人格要具备“诚信”的美德,从而一言一行求真务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孔子多次讲到信,指对人要讲信用,和取得别人的信任。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是儒家传统道德的准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孔子讲求读书人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任重道远,要奋斗终身。孔子关于人的社会道德和个人自身修养问题,是其学说的重要部分,也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第二,人的学识修养。孔子《论语》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思想家都重视人的求知学习。人们追求知识是本性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从个别的、具体的到普遍的、抽象的对象,最后达到最高的知识。孔子论述中,“文”、“知”、“学”、“习”等都属于求知学习的范畴。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等等,论述学习求得知识的意义、要求和态度,可谓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学习论。”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说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涉及“愉快学习”问题,可见孔子教学中的民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已注意到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教育。他提倡“学而时习之”,讲得很具体,在学习中要时常温习和练习,强调勤学。“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反复温习,才能巩固知识,并有新的体会、新的发展,获得新知识。孔子提出学与思的观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思结合是学习成功的保证,学可以积累知识,开阔眼界,思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所学知识。学与思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孔子还提出“学以致用”,学与思想,“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强调学习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知”(认识)、“行”正确的思维过程。人们不仅要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而且要付诸于实践。
       第三,人的艺乐修养。孔子明确地指出,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非常重视《诗经》教学,说:“不学《》,无以言。”(《论语·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阐明学习《诗经》的意义和作用。孔子教育学生从《诗经》文学艺术中领会社会人生,感发情思意志。“成于乐”和“游于艺”,掌握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自由地运用,获得艺术审美感染、陶冶,心理伦理交融统一,观赏游乐和谐结合,完成人的礼乐教化的全面发展。孔子曾有著名的教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诗经·雍也》),有德行学识的人喜欢山水,这是生命融于大自然的“乐”。人们欣赏大自然和享受艺术之“乐”,是人的审美需求,也是人修养的重要方面,以致获得“尽善”“尽美”的精神生活。
       朱月香,甘肃电大平凉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