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对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
作者:乔绪吉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对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提出如下要求:职业学校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不同专业以及学习者不同兴趣、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指导并帮助学习者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习惯和方式,使学习者想学、会学、乐学。
       语文课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从而使学习者想学、会学、乐学呢?我想从我所听的一节诗歌《将进酒》的教学和我自己所教的一篇说明文《奇妙的克隆》谈起。
       一位老师在教授李白的《将进酒》时,课堂思路是这样的:
       一、课文导入
       (一)补充部分中国文人不同的死亡方式:
       投河自尽的有:屈原、老舍、王国维等。卧轨自尽的有:海子等。杀妻并自杀的有:顾城等。上吊自尽的有:傅雷夫妇、三毛等。
       (二)分析原因大多数是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为:
       1、对现实过于理想化:如顾城、海子等。
       2、人格独立,不向现实屈服:如屈原、李白、老舍等。
       (三)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文人的解决方法大致有:
       1、守拙归园田 (少数人如林逋、陶渊明等)。
       2、玉石俱焚(少数人如以上自杀者)。
       3、郁郁不得志、痛苦一生(如李白、苏轼等大多数文人)。
       (四)郁郁不得志、痛苦一生的人如何排遣内心的郁闷呢?
       大多数选择喝酒 。如李白是其中最典型一个,他号称“诗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的个性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理想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而现实是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于是就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叹。
       (五)《将进酒》是李白借酒浇愁诗的典型代表,喝酒是因为内心有“愁”,但酒是不是真的能浇灭他的“愁”、消磨他的意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示范,讲授朗读技巧。
       2、引导学生把诗分为五个部分:感情变化分别是“伤感”——“乐观”——“忘却”——“寂寞”——“豪放”。
       五部分内容 “伤感”和“豪放”是交替出现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既被“伤感”困扰,又不愿屈服;既想借酒麻痹自己,求得暂时的“忘却”,又不甘“寂寞”呐喊明志;酒是麻醉剂,又是载体——酒后吐真言。
       3、学生讨论找出哪些诗句体现“伤感”?哪些体现“豪放”?
       伤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豪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分析他“伤感”和“豪放”的原因在于:
       伤感是因为时光易逝,青春不再,壮志难酬;豪放是因为对未来的自信,对金钱权贵的蔑视。
       5、学生思考、讨论∶相比之下,本诗“伤感”多些,还是“豪放”多些?
       本诗为豪放特色,看起来“豪放”多些,但是实际上“豪放”中有“伤感”,如“对未来的自信”是因为现在不得志,“对金钱权贵蔑视”是因为现在无法实现抱负和理想。因此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把这种矛盾的感情读出来。
       三、指导学生反复朗诵,直至会背。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对于老师补充的知识很感兴趣,最后,扩大了知识面,掌握了这首诗的有关知识,能够把这首诗背下来。达到了教学目的。应该说这节课是成功的。
       我在教授《奇妙的克隆》时,课堂思路是:
       一、布置思考题,课前学生查找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课堂内先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人发表意见,小组长负责汇总。
       三、小组长汇报小组讨论情况。
       四、结合其他小组的答案并对照课本对自己小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五、各小组成员将统一的答案整理作为作业上交。
       思考题和各小组答案汇总如下:
       (1)什么是克隆?
       学生答案:无性繁殖,从某个生物上提取基因复制生物的过程。靠自身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成为无性繁殖,也叫克隆。凡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的科学叫克隆。
       (2)你了解多少有关克隆的知识?
       学生答案:1995年7月第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诞生。1978年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成功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我国诞生了第一条“鲤鲫鱼”。2002年第一只克隆猫诞生在美国。还有克隆牛、羊、马、猴。克隆出来的动植物寿命不长。“复制”的一种,把一个动物或植物通过无性繁殖生成和原来相同的个体。克隆的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克隆出来的动物是可以正常生殖和哺养后代。克隆就像电脑的“复制”一样,复制出的东西和原来一模一样。
       (3)你认为克隆有什么作用?
       学生答案:挽救珍稀、濒临绝种的动物。克隆人的器官来拯救人的生命。有助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可以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利益,为国家提供大量的资源。克隆能使生态取得平衡。克隆使世界上的“丁克”家庭减少。
       (4)你对克隆还有什么担心、疑问?
       学生答案:担心引起许多有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问题。克隆出来的人怎样辨认?克隆出来的人是属于人类还是什么?克隆出来和自己一样的人,怎么称呼,若是分辨不了,抢了我们的东西怎么办?克隆出来的猪、牛、羊能吃吗?克隆出来的人和我们一样大吗?克隆出来的人是否和原来一样聪明。克隆的人的思想与正常的人有哪些区别?会不会克隆出对人类造成威胁的东西?如果克隆出的人比人类更聪明,那么克隆人会不会占领地球?将来会不会克隆出一种药,可以使人类长生不老,使地球超重?克隆出来的动物是否会发生某种基因的变异?是不是一切生物都可以克隆?在将来的某一天,人类克隆出来了人,真人则可以指使克隆人去做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甚至犯罪,造成社会混乱?最先发现克隆技术的,最想克隆的是什么?克隆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吗?克隆出来的器官移植到一个老人的身上会不会使他返老还童?克隆出来的动植物繁衍后代的能力是不是强?克隆技术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克隆人和试管婴儿有什么区别?克隆技术能不能普及?克隆出来的动植物能继续克隆吗?人和克隆人能“结合”吗?
       《奇妙的克隆》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语言很严密,科学性很强,但很枯燥。用这种方式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查资料,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小组长发言时,不少学生还不时地补充。从学生答案看,他们更关注的是第四题,虽然有不少问题很幼稚,甚至无知。但整节课学生动起来了,知道了如何查资料、如何筛选课文信息;积极参与了,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思维习惯;最终收获了,因此,我认为目的达到了。
       诗歌和说明文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它不像记叙文有生动的情节,老师好教,学生也愿意学。但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心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主动调整教学方法,再难的课文也好教。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乔绪吉,男,江苏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