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篇探赏]《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解析
作者:朱晓婵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读罢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王琦瑶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久久盘旋。王琦瑶走过了怎样的人生?她究竟属于什么样的女性?王琦瑶形象的背后还蕴涵着哪些内容?我们读者又该怎样品读呢?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尝试着解读王琦瑶以及她的“长恨”如“歌”的人生。
       在人世间,人人都渴望真挚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和谐的生活,然而,生活留下来的总是永久的渴望。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显而易见,王琦瑶的一生确实是悲剧的一生,充满了遗憾的惆怅。
       王琦瑶本是上海一家平常弄堂的市民的女儿,因为长得漂亮,先是照片被选为杂志封面,成为“沪上淑媛”,又参加选美得了“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而后为了找一个人生的依靠,放着对她一腔倾心痴情的程先生不选,却成了当时一位大人物李主任的外室,住进了人间仙境一般华丽的“爱丽丝”公寓做了女主人。非妻非妾,非良非娼,没有爱,只是想找一个可靠的命运“负责”人,不料却为此付出了青春的代价,饱尝了分离的痛苦、等待的焦灼和独守的寂寞;而且好景不长,李主任因飞机失事遇难,王琦瑶的繁华梦不再。解放后,王琦瑶在平安里弄堂靠打针过活,康明逊的出现打破了她的淡泊、安宁与寂寞。她对康明逊投入了一生中最真切的爱情,结果却不能与之名正言顺地结婚成家,她的希望落空了,只能苟且偷欢,到后来这段感情不了了之。王琦瑶却为此吃够了苦头,生下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女儿。与萨沙的关系,她只是想利用萨沙的弱点,替康明逊摆脱麻烦,实有嫁祸孤儿欺负弱小的意味,不料萨沙一走了之,并不能使王琦瑶摆脱困境。再遇程先生,程先生仍是孑然一身,竟然为之守身如玉多年,不仅毫无怨言,还悉心照料王琦瑶母女,对程先生王琦瑶反而只剩了愧疚、报恩的心。不幸的是,程先生于文革初期自杀而死。八十年代的王琦瑶一度青春焕发,仿佛忘记了年纪,不甘寂寞,又恋上了一个男青年老克腊,然而最终也没有好结果。在她寂寞地走过56个春秋时,一个叫长脚的混混潜入她家行窃,为了争夺那个李主任留给她的装有金条的雕花木盒子,长脚掐死了她,王琦瑶就这样走完了她的悲剧人生。
       综观王琦瑶的一生,是以美丽为资本开的头,她也希望获得幸福与安宁,想不到随之而来的竟是漫长的寂寞与凄凉,时光流逝,青春难再,终于一无所有,空留人生的慨叹与伤感。
       进一步探究王琦瑶人生悲剧的原因,我们发现,这与王琦瑶个人的主动选择有很大关系。确实,小说里面,王琦瑶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都是她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并没有任何人逼迫。关于选美,她是倾心投入,尽管她的导演朋友曾经善意指出,其实质“不过是达官贵人玩弄女性”,充满信心的王琦瑶却置若罔闻,一定要证明自己的美丽,渴望实现一个出人头地的梦想。选美之后,成为李主任的外室,她又是心甘情愿地当“金丝鸟”。她明知无爱,却心安理得地享受“实惠”;前途渺茫,只要能享受到眼前豪华和奢侈的生活。她和康明逊明摆着没有前途,还要得过且过,只落得个尴尬结局,她却为此吃尽苦头。嫁祸萨沙的做法,实在是王琦瑶人生中很不光彩的一笔。最可惜的是,她错过了程先生的真爱,等明白过来,她却只剩了惭愧和报恩的心了。老来对老克腊的恋情,更是王琦瑶在孤独中对情欲的不切实际的追求,过失带来了不幸。
       这样看来,王琦瑶的悲剧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她的心理品行也值得怀疑了。然而细读小说,又觉得不完全如此。比如,小说有意把老派的王琦瑶和新一代的张永红作了对比。两位女性都是漂亮、聪明、有悟性,会打扮、赶时尚,可以说是忘年知交;在爱情方面,交往的朋友都不少,也都一无所成。但是,两个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各自情爱的具体情由却是根本不同的。张永红交朋友玩玩而已,认为有光阴就是要玩,她走马灯似的交着男朋友,却总是浅尝辄止,高不成低不就,浮躁的成分很多。王琦瑶则不然,每作一次选择,都是极其认真地对待,心无旁骛、不顾一切地投入,又总是善解人意,替对方着想。她是想求得终身受益的安慰的,却总是不能如愿。即便人生无奈,她也没有灰心放弃,她明白人生有限,世事不可强求,于是即时妥协求得眼前的人生快乐。对待每一次的无奈与孤寂,她没有哭泣与怨天尤人,总是独自承受与品味,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这样的人生真不容易,要走过去,该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力量呀。中年之后,她有感于自己的岁月蹉跎,为女儿选择了一个可靠的对象,从而使女儿建立起美满的婚姻家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真是独具慧眼。即便人生就如演戏,真真假假,王琦瑶都一丝不苟,她的悲剧酸楚自有动人处。
       而且王琦瑶对待生活,并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孤独与寂寞、晦暗与压抑、慨叹与感伤,天天愁眉苦脸地过日子,王琦瑶也有她的人生乐趣与追求。当然,她所追求的不是什么远大和高尚的理想,她对眼前当下的生活更感兴趣,毕竟她也超脱不了市民阶层的局限,但是这倒可以展示她生活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看,王琦瑶的一生,又是不断追求与享受生活快乐的一生。
       王琦瑶对生活的时尚有独到的聪明颖悟,把时装看作女人的名片,把男人看作女人的饭碗,喜欢赶潮流,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展现自己的风采,而且充满了魅力。早在中学时代,她就知道自己长得好看,会打扮得入时又得体,这使她在女友跟前,总能保持自信与谦虚的优势。“上海小姐”的参选,让她过足了时尚的瘾,也揭开了她的繁华梦。在平安里与严师母的竞争打扮,重新唤起了王琦瑶对生活的兴趣,打针、会餐、打牌、聊天,琐细又平常,忙得不亦乐乎,竟然又演绎出一段酸楚却动人的情爱人生。八十年代,王琦瑶的时尚人生已是炉火纯青,以不变应万变,再次青春焕发,以至于被忽视了“年纪”,一度吸引了青年人的羡慕与向往。可以说,对生活的追求与享乐使她充满了自信与自豪,不断地获得生机与活力,帮助她度过了漫漫岁月,从而快乐而坚韧地生活。当然,这热闹、快乐也是那孤寂、凄凉的作料、点缀。二者共同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伴随着她的一生。
       那么,影响王琦瑶人生的要素还有哪些呢?
       王琦瑶的外婆认为,“这孩子的头没有开好,开头错了,再拗过来,就难了”。王琦瑶的开头在于漂亮,难道漂亮也是错吗?蒋丽莉的母亲认为,“这样出身的女孩子,不见世面还好,见过世面的就只有走这条路了”。在蒋丽莉看来,这是一条“自我毁灭”的路。那么,影响王琦瑶人生选择的“世面”是什么呢?看一看上海这个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吃喝玩乐,一派繁华,享乐之风已经渗入了城市的骨髓,人人竞逐,即便社会改变了,这骨子里的享乐精神也一点不变,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美一旦成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时,美便在劫难逃了。王琦瑶正值青春妙龄,生活在各种诱惑之中,又有美的资质,受着同学朋友的追捧,她只是倾心接受着都市的熏陶,又怎能识破这繁华的底面?选美,不仅她乐意参加,就是她的亲朋好友也极力怂恿、帮助,整个上海的各社会阶层都在推波助澜。“上海小姐”多是由达官贵人捧出来的,当上了“上海小姐”第三名的王琦瑶,又怎能逃出李主任的视线?王琦瑶是认认真真地走入了繁华的圈套。对于自己的选美,她从来没有后悔过,都是顺其自然。这个“自然”是深合这大都市精神的,却也导致了王琦瑶的人生悲剧。
       王琦瑶的人生选择与人生悲剧,还与中国传统男权社会的规范和压抑有关。在一夫多妻制的男权社会里,女性是男性的附庸,美色是达官贵人的玩物。且看,李主任一妻二妾,厮混者无数,还要觊觎“上海小姐”青春少女之美色;蒋丽莉的母亲是正妻,丈夫却在重庆另娶小妾;康明逊的父亲妻妾成群;要不是社会解放,严师母的丈夫也会娶小。对此,没有人质疑它的不合理性,就连女性自己也都认可。王琦瑶的关于“面子”与“芯子”、宁愿作浮云的哲学;外婆“女人无事一身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生儿育女”的平常心;严师母的情爱理论,为男人做女人的心理,等等,这些都深深地打上了男权社会的烙印。这样的社会既纵容男性对王琦瑶的玩弄,又压抑王琦瑶,使她不能正大光明、名正言顺地组建自己的婚姻、家庭,过幸福的生活;还腐蚀她的心灵,使她所做的一切都顺应男权社会的心理需求,认为命当如此、自然而然,却难以形成女性健康独立的精神人格。这简直是害人不见形、杀人不见血,太残忍了。
       关于王琦瑶的人生故事,作者是客观冷静地叙述出来的,并没有多余的议论和评价,或许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多角度解读王琦瑶,品味其中的人生意味。王琦瑶身上确实具有女性的美和生命力,她的“长恨”如“歌”的人生确实令人感慨、叹息,然而她的人生悲剧却更值得我们今天的读者深思。或可再问:在市场经济兴起的九十年代中期,作者创作《长恨歌》这样的长篇,描述王琦瑶的人生,塑造王琦瑶这样的人物,真能代表大上海的都市精神吗?是否再次暗合响应了男权社会的的某些心理需求呢?女性主体自觉又有何希望呢?我但愿王琦瑶式的“长恨歌”早日结束。
       参考资料:
       1、王安忆,长恨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2、周繁花,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悲剧意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4期
       3、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朱晓婵,中国一拖教育培训中心理教科语文教师,河南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