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班级语文阅读推广之我见
作者:王怀玉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大力倡导阅读推广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学生阅读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从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读物推荐和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从小爱上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培养他们终身阅读的习惯。以下是笔者平时的点滴尝试和思考:
       一、慎重选择推荐读物,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启蒙书
       什么样的书学生爱读?哪些书适合某个年龄段的学生读?是我们每一位阅读推广人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凭我的个人经验,帮助学生选好书,从他们喜欢读的书读起,一定会极大的引发他们的读书热情。但有两点值得注意:
       1、最经典的不一定是最适合学生的
       这样说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我并不是轻视经典作品对于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性,我主要谈的是要合适的时候让学生看适合他的书。就像吃饭,我们家长都有体验,有许多食品很有营养,但孩子就是不爱吃。这时你强迫他吃进去,即使他强咽下去了,也可能噎着,同时还可能加深了他对此种食品的憎恶。图书也一样。记得去年秋季我在班级里推荐曹文轩的《草房子》,我尽力介绍得生动有趣,还从电影镜头引入,但是只有很少学生表现出些许兴趣。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他们说,当看到书那么厚就害怕,还有嫌描写的“慢”(故事情节展开慢)。对于他们所言的“慢”,也就是作者所擅长的细节描写,我还正想重点引导评析文中的细节呢。看来对于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推荐此书还是显得早了点,八、九岁的学生还是对简洁、新奇的故事情节较为感兴趣。后来我又推荐了《肚皮上的塞子》《拇指牛》《怪老头儿》等趣味性强、轻松易读的书,学生都非常爱看。
       2、介绍的一定要是自己有所了解并为学生所喜爱的儿童文学经典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要靠教师引导,还要靠教师“身教”,以身示范,喜欢阅读的教师身边必定有一群喜欢阅读的学生。有人会说,教师的时间有限,工作任务又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读那么多书。的确是事实,但不可以成为拒绝读书的理由。其实有一个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速读系列丛书,比较细致地了解丛书里一、两个角色,然后在班级里绘声绘色的介绍,然后推广开来。这时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小组读书比赛,然后分册交流,聆听交流时由于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图书中涉及的一些内容或角色,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容易与他已有的阅读经验“连结”起来,容易唤起他们继续读更多系列作品的兴趣。在我们班级,自二年级开始我介绍了“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几个故事之后,学生们从一本到一套,后来有学生发展到自己跑书店购买郑氏所有作品。“皮皮鲁和鲁西西”一度成了班级里的热门话题,因为他们都有阅读积累,同时助长了他们读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的热情。直到后来我又推荐了“彩乌鸦”和“小仙女”等系列,这股风才被渐渐取代。
       班级读书风渐成气候以后,教师在推荐读物时不仅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书目还要注意做到文学读物和知识读物的均衡;图画书和文字书的均衡。为保证图书的质量,我们还可以根据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相近的特点,与执教同年级的同行分享经验,与同事经常“聊”书,进行信息互补,可以事半功倍。
       二、精心组织班级读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推荐适合学生读的图书,是阅读推广工作的第一步,也仅仅是起步。就像我们牵牛饮水,你即使把它牵到了河边,但不一定就保证了它一定饮水一样。把学生带到了图书世界的大门口,还要想办法把他们带进去,让每个学生都充分享受到读书的快乐。这就需要在班级读书指导上下功夫。当前国外流行的“大声为学生读书”和在台湾盛行的“班级读书会”都值得借鉴。前者保证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走进书,后者为学生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尝试在班级里开展这两项活动,效果不错。
       1、大声给学生读书
       我们知道倾听是学生阅读的开始,学生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每一位年轻的家长或许都有在睡前孩子缠着你为他读故事的经历。可见学生从小并不拒绝书的。后来一些学生对书渐渐失去兴趣,很直接的原因是他们在自己阅读时遇到了困难:除了故事本身的表现手法外,还有就是识字困难带来的阅读障碍。于是在我的班级中,当学生们识字不多的时候,大声读成了我和学生们约定的读书方式,我把早操前的十分钟命名为“王老师读故事”时间,固定为学生大声朗读。为了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我还在给学生们大声读的过程中,不断变换操作的方式:有时从题目入手,猜故事;有时从内容切入,想开头;有时留下悬念,编结尾……这样一步一步吸引学生们阅读,给学生们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们在或听、或编、或说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2、班级读书会
       阅读主体是学生,读后交流有利于加深对读物的思考,同时还可以延续读书时的兴奋,彼此分享阅读经验。班级读书会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包括了选书──阅读──讨论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班级读书会"一学期可进行二三次,其主要活动方式是组织学生对一本书进行讨论。低年级一节课,中高年级可以是两节课。在讨论前,老师可把学生们写的阅读记录表张贴出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讨论时可以把学生的座位排列成方便交流的圆形,用更轻松自由的形式来进行师生互动。老师要明白,班级读书会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言,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像上课一样讲个不停。老师的教学设计可以粗略一些,不必一个个环节扣得太死。教师要注意的是自己一定要参与阅读,并事前设计出具有张力的问题激发学生广泛交流,催发深入阅读的兴趣。比如大家熟知的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在组织学生阅读金波先生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讨论《逆风的蝶》这一章节时,就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了这样三个问题:蝴蝶和狂风谁的力量更强大?蝴蝶这一路上孤单吗?蝴蝶和蔷薇谁更幸福?以这三个具有一定张力的话题拉动整堂课的进行,追求线条的简洁却向内里的收入。课堂上学生热烈的争论,积极的思考,使学生的读书效果得到了升华。
       三、分层次多元评价激励,让每个学生都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
       学生阅读兴趣的火花一旦被点燃,我们还需要通过一定形式让这些“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分层次多元评价方式就仿佛催化剂,在评价激励中促使每位学生最终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因此操作上宜主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对“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在评价时还要坚持个体基础评价(允许在程度和时间上的不同)和异步学业评价(允许在方式和速度上的不同)并用,以体现“千人千尺”的要求。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由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阅读儿不是获得终极结果。因此评价主体除了教师以外,家长、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把标准交给学生、家长和教师,而且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平时将评价标准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形成性评价。
       为了保证评价手段的科学性与连续性,指导学生在开学初针对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学期课外阅读计划》《月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按时对照检查,同时认真记载《读书卡》,书写读书笔记、心得。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另外还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校园校广播等媒介,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享受到读书的快乐,直至养成读书习惯。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他的《有一个学生向前走去》中写道:“有一个学生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作为学生的母语导师,我们需要沿着儿童的心理需求进行图书推荐和阅读指导,让阅读能成为儿童成长的心灵鸡汤,将母语所蕴含的魅力、情感、精神、文化等,植根于儿童的心灵深处;让儿童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亲近母语,去获取最真切的感受,让学生快乐地读书,幸福地成长。上海师大梅子涵教授曾用“儿童文学点灯人”,来比喻所有的儿童的文学教育者和推广者,并坚信,如果教师能加入“点灯人”的行列,中国的儿童、文学和教育事业一定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我想这也该是我们每一位愿意献身儿童文学推广工作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王怀玉,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