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吴伯箫《难老泉》臆解
作者:孙廷忠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难老泉》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散文家吴伯箫于1961年11月20日,以山西著名人文胜地——难老泉为题材写成的游记体散文。四十多年来叫人常读常新,至今回味无穷。
       这里先不必说开头一个对偶句领出的,对山西概括性赞扬中所喷涌着的爱国、爱民炽情,也不必说第二段太原市区新旧面貌的对比式描写中,所宣泄出的对新时代的讴歌,但就对“难老泉”及其周围景观的记述,就注释着伟大祖国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与之相关的“桐叶封弟”、“饮马抽鞭,柳氏坐瓮”、“中流砥柱”几个故事传说,就更昭示着作者丰富的寄托,很值得我们来一番细细地咀嚼和探讨。
       作者“访问”“难老泉”,首先引出“桐叶封弟”的故事,虽然其主人公成王和叔虞是西周时代的人,发生地却是传说中鲜明君主开创了“尧天舜日”——古代人民大众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古唐国。这样,潜移默化之中把成王和叔虞们与中华民族所拥戴的领头人——尧舜联系到了一起,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成王和叔虞的祖先原是位居偏远,屡遭商朝和西戎侵袭的弱小部落。历经长期艰苦卓绝的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终于由弱到强,“周武王,始诛纣”。然而,夺取全国胜利的第二年,武王姬发就谢世了。临终前,他把姬诵、姬燮——即后来的成王和叔虞们——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周公姬旦。“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①。年幼的成王和叔虞继承先人的传统,精诚团结,励精图治,造福人民。“叔虞到了唐,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领导人民改良农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渐安定富裕,就成为唐人拥戴的封建领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②这里的“晋祠”和“圣母殿”就是后人对叔虞及其母亲表达纪念的产物。它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建筑与雕塑艺术成就,而且熔铸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生的某些普遍体验和对历史的审美、认识与评价。晋祠是对恤民身,顺民意,领民造福的叔虞们的首肯,其中是否也有人民对古老而年轻的“仁政”深情的褒奖、讴歌与呼唤?它是否永远提醒和激励着一切正在、即将或者可能执政的人们像尧、像舜,像成王和叔虞们那样继承先人的传统,精诚团结,励精图治,造福人民。“政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③邑姜以生养、教育出了精诚团结,造福人民的成王和叔虞们而受后人尊戴。漫长的历史上有多少人因得益于母亲的教养而为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妇女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建立了永磨灭的功勋,但真正名垂青史者却寥若晨星,圣母殿无疑是对邑姜为代表的贤妻良母的奖赏!目睹此情此景,谁不愿学邑姜生养教育好下一代,谁不愿以造福人民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无可否认,吴伯箫借《难老泉》唱响一曲美妙的颂歌,抒发了对中华大地、对祖国人民“到现在依然是炽热的”“血肉感情”。他歌颂民族的领头人,更歌颂那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各类统治者压迫而专为别人的幸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被鲁迅先生赞颂为“中国的脊梁”的人。“饮马抽鞭,柳氏坐瓮”,"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把勤劳、善良的柳氏——中国广大劳动妇女写得栩栩如生,她每天不辞劳苦挑水不止,对婆婆无理的刁难和折磨却无怨无怒,以至连神仙都被感动了,却不能感动铁石心肠的婆婆。当婆婆的罪孽眼看要造成一场灾难,殃及乡亲生命之时,“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也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她把死的痛苦留给自己,把生的幸福留给世人,“难老泉”成了中国妇女的生命之泉,成了当地人民的幸福之源。尽管这是传说,作者却是通过它在弘扬中国妇女吃苦耐劳,孝顺而至真至善的美德,也表达着自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同情和景仰。当然,也给后世妇女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作者就是因为对人民爱得深,他更对一切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人恨得切。他颂扬着柳氏的同时,就把作恶多端,冷酷自私的封建婆子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向世人暴露着封建礼教及其家长制吃人的罪恶。“中流砥柱”下“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传说”,更有一箭三雕之妙。青年农民张郎为了给村上人多争几分水,竟误中官府毒计:“他勇敢地伸手从(一口滚沸的)油锅里取出了七枚铜钱,于是北渠的农民就永远得七分水量。可是那青年受烫伤过重,当场死去了!”这里记述了中国的男子汉们为了造福他人,舍生忘死,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精神和壮举,同时对罪恶的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而充满血泪的控诉。我们不得不大声发问:是谁害死了勤劳、善良的柳氏、张郎?“难老泉”用一桩桩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④中国人民的聪明和才智被它束缚殆尽,并代之以愚昧和麻木,使他们任人欺侮和蹂躏却至死不悟!为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不得不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学习和发扬劳动人民智慧、勤劳、善良、勇敢的美德,而且也必须时刻提防封建主义余毒死灰复燃,借尸还魂。时刻牢记教育人民(当然包括我们自己),不断用科学去战胜愚昧和麻木!
       凡读过《北极星》的人就绝不会说笔者是在捕风捉影,“架空分析”。因为吴伯箫于此间明确写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文艺工作者的北极星”⑤并表示要落实《讲话》精神,歌颂人民,学习人民,教育人民。也就在《北极星》这本散文集里收录着他写于1961年2月的随笔《多写些散文》中表述得非常清楚:司马迁“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韩愈“文以载道”,柳宗元写寓言,讽刺文章和山水游记,这种优良的散文传统,我们应当继承,并且已经在继承着。如今我们的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清新明丽的散文。《人民日报》发表的《圣人泉》,写左权将军领导的抗日部队在太行山挖掘山泉的故事。里边插了“二郎担山赶太阳”的神话,也记叙了群众对山泉的各种传说……这些都富有情趣,能给人很多启发和教育。⑥我们不难看出,吴伯箫就是要落实《讲话》精神,继承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借鉴《圣人泉》的笔法,通过《难老泉》这篇游记,讲故事,叙传说,以“富有情趣”的文章,“给人很多启发和教育”。其内涵远不止笔者已经提出的上述。
       因为只要把《难老泉》从头至尾细读一遍,就能发现,此文从讴歌新时代,放眼山西着笔,逐步缩小视野。从看太原到“访问”“难老泉”,以漏斗状结构向纵深开掘。从西周初年上溯到开创过“尧天舜日”的古唐国,下至共产党领导的1956年初秋。盛赞祖国天、地、人,并在今和昔的对比中强烈地暗示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尽管它写于1961年11月20日,但是作者的目光和记忆却是以“实在是兴奋”,紧盯着“一九五六年初秋”,然后五年的空白,“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⑦但只要是熟悉建国后这段历史的人都能明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改造即将完成的“一九五六年初秋”,正迎接着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能不教人“实在是兴奋”呢!但紧接着就以《事情正在起变化》⑧,开始了全国人民都不愿看到,因而,作者在文末只字不提,被空缺的五年。这一取一舍,显然表明作者以“计白当黑”⑨的手法,通过对“一九五六年初秋”的怀念和赞扬,向刚刚起步就受到干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出了炽情的高歌和呼唤!
       如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难老泉》正在放射着勃发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读者们将继续从吴伯箫对祖国和人民炽热的歌声中,获得“很多启发和教育”。
       注释:
       ①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古代散文选》(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7月。
       ②臧克家《臧克家诗选·有的人》
       ③孔子《论语·为政篇》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31页。
       ⑤吴伯箫《北极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6页。
       ⑥同上书139页
       ⑦《全唐诗》卷124_6[题襄阳图]徐安贞
       ⑧《事情正在起变化》,毛泽东1957年5月15日发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一篇文章,由此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反右派运动
       ⑨转摘自:《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05年01期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余论第十九》
       孙廷忠,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