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外国文学]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歌》中的情感矛盾
作者:颜碧洪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克里斯蒂娜·乔金娜·罗塞蒂(1830-1894)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女诗人,她是著名画家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前拉斐尔派运动的重要成员)的妹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盛名并不亚于其哥,福特曾称赞她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为有价值的诗人”;弗吉妮亚·沃尔芙在她著名的散文“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中也对这个个性鲜明的小女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她的少女时代,她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以及对宗教的虔诚,创作出一首首明净清丽,优美纤巧,感情细腻而又富有神秘的宗教色彩的诗歌。克里斯蒂娜是个虔诚的英国天主教信徒,宗教信仰是她生活的坚实内核,也正因为如此,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感情生涯颇为曲折,其一生中的两次爱情都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告终,也因为此,其一生充满了爱恨交织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无一不在她的诗歌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本文尝试着从罗塞蒂一首名为《歌》的诗中去探讨诗人如何运用对照手法将诗歌中的情感矛盾表现到极致。
       朗尼马殊在他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曾明确地指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在《歌》中的爱人指的就是她的第一个男朋友—詹姆士·柯林斯。在罗塞蒂初期迟疑不决的爱恋中,“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忧郁情绪正是诗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在诗中,词句、诗歌对象、诗歌意境上的对照让诗中主人公对情感的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情跃然于纸上。
       Song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
       Sing on as if in pain;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mber,
       And haply I may forget.
       《歌》共有两节,每节八句,每半节中包含四行压韵韵文。在第一节前四句中,女诗人就对她所爱的人说,“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在这里,这些看似随意提到的平常物如“rose; cypress; shower and dewdrop”其实都蕴涵着深意。“rose”和“cypress”象征着持志不渝的爱恋;而“showers”和“dewdrops”则代表着情人的眼泪。至此,我们难免有这样的困惑,诗人不仅要求自己的爱人忘记自己,更是拒绝这些代表爱情的“信物”,而甘愿独自孤单。爱情本是尘世中人人希求的东西,何以诗人如此淡然地放弃?这样的困惑当我们继续第二节诗中就可以得到消除。诗的下半部分,死者设想自己从此是要进入一个万古如长夜的梦里“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 Sing on as if in pain"。既然自己不会看得到婆娑的树影,所以爱人你也不必在我的坟头种植松柏和玫瑰;既然听不到杜鹃啼血,所以嘱咐爱人你不必在我坟前悲哀;既然不会感觉到风雨的凄凉,那么,就让雨露尽情地沾染我坟头的青草。这些原来竟是和上半部分都是一一呼应的!然而在这呼应之中,似乎死者矛盾的情感斗争也在慢慢展开。
       一个人死去之时,已经进入了无知无觉的世界,所谓的爱情“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她别无选择,只能企求自己的爱人忘了自己,这样的忘记也许可以让他不那么痛苦。可是,如果我们走进死者的心扉,设身处地替她着想,我们其实就能够明白,此时她的心境,其实很矛盾。固然,她绝不希望因为自己的死去,而给自己的所爱留下永远的哀伤。但是,在心灵的深处,她一定会希望,自己能够永远活在他的心中。所以,终于,她还是不自觉地道出心中的真语:“And if thou wilt,remember,/And if thou wilt, forget.”
       诗中除了这词句上,章节上的一个呼应对照外,在诗歌一二两节的诗歌对象上也形成了对应。在诗的第一节中,我们很明显看到死者是对自己的爱人交代自己的后事。诗的第一句“When I am dead,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就跟我们交代了诗歌的对象是死者所爱的人。跟平常女子所不同的是,这名女子从一开始就没有企求所爱的人将自己记得,而是平静地交代逝去后的一切,“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forget.”对于“thou”(你),你可以遵照你自己的意愿,“愿意,你就记得,不愿意,你就忘记吧。”如此豁达的女子,又是忍受着怎样的矛盾向自己的爱人说出如此违心却有真挚的话。
       在诗的第二节,诗歌的对象已从第一节中的“Thou”转为“I”。在这第二节中,我们就可以对女子如何有如此“豁达”的心态有了深度的理解。既然一个人死后无感无知无觉,那么自己所爱的人“记得”与“忘记”也无从得知,自然也随之。更为重要的是,“我”不想让“你”背负着重大的情感压力,“我”放手,愿意让“你”自由,而“我”呢,“我”已经不再有自己的意愿,“我”已经失去了自己“愿意”还是“不愿意”的能力和权利,“我”只能任由机缘(hap)的摆布,“Haply I may remember;/Haply I may forget.”。
       诗的意境对照也是明显的。在第一节中,诗是对活着的人而述,用了三个否定的词“no, no,nor”来设身处地为自己所爱的人提出要求,希望爱人能够放下心中原有爱的负担,随着自己的心愿去选择“记得”还是“忘记”。面对着女子的豁达,我想,任何一个被爱的人都不会那么轻易忘记这样一个特殊的女子特殊的爱。在第二节中,诗人同样用了三个not来表达自己在不辨晨昏的世界里的状态,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Haply I may remember, / Haply I may forget.”在这里,“Haply”也可以译解为“可能”,“可能我会记得你,也可能我就忘了你”。当死者从生的尘世到死的天堂,已经失去了所有感觉和记忆,“记忆”和“忘却”都已经不在死者所能掌握中,固尔死者不会给出对爱人的爱的承诺。在这里,诗人给我们展现出的完全是一个独立女子的形象。爱与不爱是自己的心所能把持,而对于不能掌控的爱人记忆,就放之任之,其实有的时候“忘记”恰恰是为了更美好的“记忆”。
       爱与死,个中的情感体味,通过一句句的叮咛诉说,淡淡道来。最后的两句让我们看到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爱情的观念。这不正是此诗的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活生生的写照。在她与詹姆士·柯林斯情感发展过程中,罗塞蒂由于无法接受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柯林斯而强忍爱恋放弃自己的情感,她的第一次爱情就这样夭折了,然而她表现出来的又是如诗歌中女子那般的豁达和淡然。与诗歌中的“hap”不谋而合的是,罗塞蒂也是将自己爱情的终结归咎于上帝的旨意。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一生清贫,并饱受着病痛的折磨,她对国教虔诚的信仰并没能让她真正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相反其一生似乎“清寒”但却充满着对爱情的企盼及对生命的热忱。其人如此,其诗亦如此,就正如傅守祥所描述的那样“哀婉的诗情,难消爱的温热;貌似平静的吟咏中,涌动着情感的激流”。
       颜碧洪,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