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文本类型与阅读方法的选择
作者:祝泉洲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的《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的第四条指出:“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在吸取现代思维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将阅读文本分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种类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灵活地选择阅读方法呢?本文试着从文本的角度略加论述。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
       常见类别有杂文、短论、读后感、演讲词、政论文、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等。阅读论述类文本,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着重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
       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发表的见解、主张和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阅读论文,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抓住了“牛鼻子”。再从此出发,去分析和理清结构、把握全文,就比较容易了。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因文而异,有的议论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有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如《谈骨气》一文,开头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的结尾点明中心论点,也有的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中间提出中心论点。放在开头的,一般比较好把握,但审视它是不是中心论点,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才可确认。放在结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放在文中的这种文章,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读后感一类文章,好采取此种方法。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这就需要读者去归纳。不管放在何处,只要读者留心题目、论点的位置、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心论点是可以找到的。
       2.把握论点和论据间关系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要准确地把握论点,必须弄清论据的类型,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事实论据很明显,容易引起注意,而理论论据,尤其是对生活现象抽象、概括出的结论(结果)往往被忽视。详述的事实论据,容易引起关注,而概述的事实论据则常被忽略,这些,阅读时都应引起重视。
       论据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因此,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论据应当是典型的,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有力量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我们阅读议论文的时候,在把握了论点之后,就要分析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总之,要揭示论点与论据,也即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看论据是否能成为论点存在的充足理由。
       3.要掌握常用论证方法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析,论证方法可以分为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归谬法;从展开论证的角度分析,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从论据类型的角度看,有例证法、引证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有对比法、喻证法等。
       论证过程离不开论证方法,不同的论证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论证效果,注意分辨议论文中的各种论证方法,体会不同方法的表达效果。议论文中常常并用几种论证方法,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在阅读中注意分辨。阅读议论文,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方法。
       4.分析论证过程,把握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三段论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又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等。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具体来说,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分析论证段的层次。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弄清各段之间、分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它们或并列、或对照、或总分、或层进的关系。如:设问句表示开启下文,展开下一层的论述;“另一方面”表示引出相关的材料;“诚然”表示转入相反的内容;“再说”表示推进一层;“总而言之”表示由分到总或作出结论……分析段落层次时,要看文章到什么地方提出主要问题;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归纳出结论。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形成一个总体把握。
       5.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概括、简洁。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
       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目的是阐明观点,重在说理,要以理服人。在议论过程中,阐明事理要严密,要有逻辑性,表述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语言概括简洁表现在:叙述事实无须精雕细刻,只求突出要点,因议论文目的是以理服人,尤其是材料是为论点服务,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
       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为使议论文更有生动性和感染力,议论文有时采用修辞方法或运用一些典雅的文言词语,有时还变换句式,使用排比句以增加论证的气势,整句使文章具有整齐之美,这就使议论文由呆板严肃变的生动活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所谓实用类文本,包含访谈、演讲稿、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文本类型,阅读实用类的文本,首先要把握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其次是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还要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下面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逐一介绍。
       1.社会新闻
       包括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阅读社会新闻,尤其是新闻、消息,筛选主要信息是关键,对关键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进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其次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还要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2.人物传记
       阅读人物传记,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乃至影响的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其次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评价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还要把握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3.演讲稿类
       包括贺辞、悼辞、宣传鼓动辞、报告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说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就阅读文本而言,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整体感知课文,筛选有关信息,明确是哪一类演讲稿,演讲的话题。如“悼辞”悼念对象及人物的事迹;“辩论稿”双方辩论的焦点,正反方支撑观点的依据。
       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准确把握作者向听众阐述的观点,抓住演讲主要内容,尤其是那些能感动听众催人泪下的材料。
       领悟演讲稿内容,品味演讲稿语言。演讲稿的感情爱憎分明,态度明确,立场坚定,要知道演讲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于语言,更应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开展专题演讲活动,如“辩论会”、“招聘会”、“小型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等,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4.社会科学类
       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文章的观点及价值取向。社会科学类文章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明显的,阅读时要弄清文章的基本观点、作者的审美倾向、价值取舍。
       注意概念的种属关系及相关相近概念。社会科学类文章,主要是说理或介绍最新发现最新研究成果,这当中自然就有新的现象新的概念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弄清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而认清说明对象的本质内涵。
       准确区分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有据与凭空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教育是的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审美是体现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学教育应该有其独立的目标、内容,有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过程,其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任务,《新课标》指出,"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围绕这一目标,文学类文本阅读方法应遵循以下途径:
       1.分析综合
       即理清思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然后再理清思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文章要点,提炼文章主旨。
       思路就是作者构思行文时思想发展的路线,它是作者在脑中经过分析、综合、加工,形成观念、态度和情感的思维过程,是文章的内在脉络。只有把握文章的思路,才能了解作者的思想认识过程,才能了解文章的整体构思,才能了解文章表面层次下所蕴涵的深刻主题。
       阅读文章需理清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是有法可循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理清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安排;理清文章的行文顺序;理清文章中的铺垫照应;理清文章的情感倾向等等。
       概括文章的要点,提炼文章的主旨是理解文章的主要环节之一。如何概括和提炼?这要根据文章不同的情况,运用联系思维的方法,或从文内找信息,或从文外寻背景,或从人情事理上进行思考。这样才能比较准确而迅速地把握语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鉴赏评价
       包括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要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契合,情感与思想的交融,内容与形式的并重。审美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对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就会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就是对作品作探究性的鉴赏和理性思考。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往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需要进行超越性的、深层次的解读。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情感,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它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甚至通向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作品所隐含的作家博大深沉的心灵世界,非常值得引导学生去探索。
       3.探究质疑
       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教学中要突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中华民族优秀后代,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文化又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为精粹,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其根本意义在此。通过学习古代作品,特别是诸子百家、史传文学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构建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非理性特点,尤其是瞬间或偶然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但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时候,也不能过分地追求标新立异,离经叛道。作品的不确定性不能理解为“任意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管是一千个还是多少个,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麦克白或李尔王。一定要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联系作品时代背景、作家经历,深入解读作品,不能脱离作品中心。
       祝泉洲,安徽太和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