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张 静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教学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培养人,培养人就要落脚在全面发展上,而让学生主动发展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性、主动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促进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教学实践使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创设平等和谐气氛,鼓励学生质疑
       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他们更希望教师能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平等交流,更渴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探索知识的奥秘,只有这样他们才敢讲出心中的疑惑,学生只有会问,才能探索,会探索才能创新,那么怎样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呢?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保持良好的形象,学生才会有信心,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谈心,才会提出心中的疑惑。教师应根据少年儿童心理素质特点,对学生提出的疑惑,及时给予客观的评价,让学生领到点滴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生活、主体努力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每个学生以平等发言的机会,注重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每个学生有“我要质疑”的欲望,能陈述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三)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学贵有疑,有疑才会进步,进步才能创新。教师应告诉学生“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帮助学生克服“质疑怕出错”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敢于出错”的意识,使学生通过出错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四)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在每一个知识点认识上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想和脉搏,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的目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打破思维的定式,变换思维的角度。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作为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提高思维能力的空间,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去探索新问题,发现新成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少些分析讲解,多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引导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增强能力。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一)重想像,在想像中培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课文中的想像点,激发浓厚的想像兴趣,让学生在文字内展开丰富的想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重讨论,在讨论中培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地组织学生讨论,既能提高学生的思辨理解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这是一种调动学生投入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
       (三)重表演,在表演中培养能力。表演是语言和动作的有机统一,是物质思维的外部表现。学生爱说好动,好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剧情编导、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发明和创造。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地挖掘教材中的“创造点”,实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阶段由于设备电气化、教材的形声化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兴趣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用多媒体手段来表现语文,会更直观、形象、生动,极大地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如让学生用计算机写作文,利用电子图书馆阅读,上网查阅语文资料,播放与语文有关的电视、电影片断等。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个新事物,需要广大同仁的积极探索。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明确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思维去听、说、读、写,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激活,并且一定会得到发展。
       张静,山东兖州市第18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