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在教学中的塑造
作者:郭青格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当代社会中,一个人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人人生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其丰富的审美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关注和关爱,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完善他们的人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及塑造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意义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功能可以分为理智、情感和意志,简称知、情、意,与此相应,人的心理结构就是智力结构、审美结构和意志结构。这三种心理结构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共同形成人的总体心理结构系统,并支配着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人的智力结构是人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主要是帮助人们反映客观事物并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的认知系统。人的意志结构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凝聚和积淀起来的一种有理性主宰,支配感性的心理结构。它是以意志力为核心,用来约束和控制人的自然欲求,以维护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心理活动系统。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则是人反映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结构。它是以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而形成人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心理机制,与人的智力结构、意志结构相比,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有其显著的特征:
       1、理性积淀于感性之中
       在人的智力心理结构和意志心理结构中,人的理性往往是占主导地位,感性是服从于理性,并受到理性的强制和制约的。人的智力心理结构和意志心理结构都是感性内化于理性。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则不同,它是理性积淀的感性。也就是说,它其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如认识、判断和理解等,都不是以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积淀、渗透在感性之中,溶化在想象和情感之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种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的审美心理特征,在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如鲁迅在他的小说《祝福》中,并没有直接指出封建制度的“吃人”,但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却又深刻地让人们感受和联想到了这一点。在这里,理性溶化在联想和想象之中的特点,就表现得十分明显。情在言中,意在言外,这就是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之所在。
       2、对功利性的超越
       人的智力心理结构、意志心理结构都是和实用、功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则是超功利的,它对客观对象没有实用、功利的欲求,而是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对之采取观照和欣赏的态度,人们欣赏齐白石的虾,不是为了好吃,观赏黄山的奇松怪石,不是为了选材建房等等。面对这些审美对象,人们欣赏的是它们的色彩、线条、形态,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刻意味。通过欣赏,人们所获得的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是超功利的,尽管它有时也有间接的社会功利性。
       3、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在人的智力心理结构、意志心理结构中,理智占主导地位,想象、情感等都要服从理智,受理智的制约。而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却是情感占主导地位,审美主体总是处于饱满的情感状态,有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正如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情满于山,观海意溢于海”。
       正是由于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不同于人的智力结构和意志结构的特点,才使它具有健全人的心理,提高人的精神品位和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有了它,人们就可以净化个人的私欲,使盲目的冲动秩序化,从而培养起一种感性与理性融合,情感与理智协调的心理定式,树立一种超越的人生态度,升华人的心灵境界,使人的个性和谐、人格完整,生命的色彩更加自然、和谐而完善。因此,在对人的培养和教育中,特别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重视对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培育和塑造。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智大都还不成熟和完善,他们的各种心理功能总是充满矛盾和不协调。如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爱走极端、盲从、虚荣等,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压力的增加,以及新旧观念的撞击等,学生的心理问题,诸如自卑、孤独、焦虑、冷漠、恐惧等等也随之而来,所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他们实行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提高他的素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语文课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心里教育资源。语文课中的每一篇文章都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和哲理,通过它们,我们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同时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心理的教育,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让他们体验生活的乐趣,走向人生的极致。为了实现这一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语文课深刻的理性内容,不断地去疏导和调控学生内心的感性冲动,使它们的心理变得和谐。
       在当今社会中,学生的“独生子女”身份和青少年的年龄阶段特点,都使它们表现得更加“自我”,“盲从”和“冲动”,不善于认识分析问题,不善于调整应急能力,不善于平衡心理过程,不善于克服各种心里危机,也不善于进行自我重建,他们的心理结构中严重缺乏理性的疏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及时挖掘运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强化他们理性感知的能力,完善他们的心理结构。如在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可以通过强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蒋干的自炫的表演的不良后果中,让学生认识到正确评价自我的重要性;在学习《一碗阳春面》时,可以通过母子三人以非凡的勇气迎接生活的挑战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人生困境遭遇中,不自卑、不屈服的一种力量。在学生的学习中,我们只有把诸如此类的营养品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学生的心理才能变得不再贫乏、不再紊乱,而变得合理有序起来,从而构成一个良好的审美心理环境。
       2、利用语文课丰富的感性内容,来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爱心”。
       爱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它的基础是自然性的血亲之爱,而其高级形态则是社会性的人道主义。爱是审美情感的核心,审美就是爱心的流露。因此说,爱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是善的基础,是维系社会的心灵纽带。孔子说:“仁者,爱人”,儒家对“仁”的重视,其实也是对爱心的社会意义的一种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的先哲就认识到爱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时值今天,我们更没有理由忽视对人的爱心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爱心的培养,就是对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语文课中丰富的感性材料,高尚而真诚的情感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爱心的最佳典型事例。如在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和感受其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爱冻死不足!”,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和思考杜甫在贫病交加、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心里仍想着更多的天下穷苦百姓,这多么令人感动!一个人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能想到他人的冷暖,已是难能可贵,而杜甫却在如此潦倒的时候还能心系百姓,这该是多么高的思想境界啊。接着,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处境与杜甫的处境作以对比,从而培养起学生“忧国忧民”的情感。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无论是《狂人日记》、《故乡》,还是《祝福》、《药》等,其中“忧心”背后的爱国家、爱人民的博大“爱心”,我们也都可以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用它去感动学生,净化他们心灵,升华他们的感情,从而让他们以博大的“爱心”去包容一切美好的事物,善待一切积极向上的事物,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真正地感受到“生活是美的”。
       3、利用语文课中伟大的人文精神,去释放他们的私欲,提高他们人生的境界。
       人是有私欲的,人的私欲让人变的困顿,让人变的狭隘而自私,但是人也是可以超越这种私欲的,当人在审美的时候,人就可以超然物外,摆脱利害关系的束缚,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悲。审美带有一种令人的身心得以解放的性质,审美给人的心灵以自由,所以说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也是需要超越功利的。语文教材中一些伟大的人文精神,往往具有公而忘私、舍生忘死、与国家与人民荣辱与共等特点,所以这些内容特别容易引领人的精神向上,让人超越现实和世俗,从而具有一种勇于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胸怀,这种胸怀就是一种审美的胸怀,也就是一种审美的心理结构。因此说,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其天然的优势,是特别适宜于对学生进行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的。如在学习《屈原》一课时,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让学生一心向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扫除一己的功利之心;学习《负荆请罪》时,蔺相如的不计个人得失、宽容大度,更是能够针对学生存在的狭隘自私、嫉妒心强的心理特点来对他们教育,从而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到处都可以找到对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十分有用的内容和材料。
       总之,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审美心理教育,塑造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他们的人格,从而为提高他们未来的人生品位和生活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郭青格,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