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骆怡龄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教学包括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部分,语言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懂得语言的规律,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正确地说,正确地写。通过语言教学,使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为祖国语言的完美而奋斗。而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文学,使学生从作品中的人物和环境的描写,以及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中受到影响,养成高尚的人格。现阶段,如何改进语文教学,使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了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文学”与“语文”的关系。“语文”不等于“文学”,文学活动不能承担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如果将“文学”作为语文课的“主体”,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可能全面实现的。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概括的第二个“基本观念”便是“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文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他对产生“国文教学就是文学教育”这种误识的主要原因作了精当的分析。“五四运动以前,国文教材是经史古文,显然经史古文是文学”。“‘五四’以后,通行读白话了,教材是当时产生的一些白话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之类,也就是所谓文学。”于是不少人认为“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阅读的呢”,因而便“偏重文学”,“都以为国文教学是文学教学”。针对这种沿袭已久的误识,叶圣陶先生据实拨谬,他说“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其中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若偏重了文学,他们看报纸、杂志与各科课本、参考书,就觉得是另外一回事,要好的只得自辟蹊径,去发现那阅读的方法,不要好的就不免马虎过去,因而减少了吸收的分量。再就写作方面说,流弊更显而易见。”明确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是正确、有效地实施文学教育的前提。从这个前提出发,才可能把握住文学教育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归宿。
       其次,要改变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不尽如人意的状况,我们应对文学教育的含义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所说的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范畴内的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文学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思维品质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语文课中文学教育的功效,不单见诸文学方面,学生既有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养成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接受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再认识和再实践。对此,教师应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力求取得文学教育的最大功效。文学教育赋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基本任务是:教师应依据具有文学特性的课文,向学生传授文学基础知识,讲析课文中的文学要素,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一般方法,安排学生的文学鉴赏活动。同时,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建立的背景知识对接受文学教育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反过来说,当学生不能自觉地调动或者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时,文学教育的进程必然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引导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存储的背景知识或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
       再次,我们要认识到文学教育的各项任务既是有序的,又不是僵死的程式。在教师“传授”了某一文学知识后,学生即可能利用这一既得知识发现课文的某一鉴赏点并主动地进入审美或评价的阅读阶段。在一个教学班内,学生的这种发现往往是不同一的、不平衡的。有的学生在接受某一知识信息时,头脑里存贮的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即刻被“激活”;这时,该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流向和思维活动便更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这些都会增加教学控制的难度。出现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是:1.文学作品与文学活动是社会大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其接触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同一班级的学生接受文学教育的起点往往是不同一的;2.学生接受社会化文学教育的自由心态具有很强的“惯性”,他们的学习目的与教师在语文课中实施文学教育的目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并轨”;3.教师的文学素质,学生的知识储备乃至生活环境,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文学教育过程的稳定性。
       因此,文学教育目的哪怕是其中一个子项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以数年而计的一个过程;至于文学教育的成果,也难于在学历教育阶段“灿烂辉煌”。当然,这绝不意味文学教育是苍白羸弱的,恰恰相反,只要我们态度端正并施教科学,学生在接受文学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会更扎实的掌握“精要、有用”的语文知识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定会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以优化自己的道德、情操。我们还应看到,文学教育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很难机械确定起讫区间,由于受教材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制约,它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伸缩性和重复性。
       此外,还有几点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以进一步端正对文学教育的认识。1.从宏观上看,文学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完整的,但在某一篇文学类课文的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实施文学教育的全过程,大多是在一两个环节上开展文学教育的双边活动。当文学教育的一个环节相对完成后,下一个环节的衔接既有必然性也有或然性,“程式化”的文学教育往往脱离教材实际,脱离学生实际,是造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一个原因。2.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不能完全为学生创意性活动取代。如讲解、欣赏了几首律诗,就让学生吟作律诗,恐怕不可取。因为这样的活动难以成为一个教学班全体成员的学习行为,况且,鉴赏与创作并不存在相依而生的必然联系。3.为拓宽学生视野而举办的文学讲座,作为文学教育的辅助活动是必要的,它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宽泛些。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所蕴涵的文学因素的挖掘和讲析则应尽量与学生的智能状况、生活阅历、心理及生理特点相适应、相协调。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以教师个人的文学批评观念、文学批评活动取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在语文教学中追求文学教育,以中学文学教育为例,中学文学教育为文学事业所承担的责任是非常有限的。一是文学家不以学历高低、是否科班出身衡量成就大小;二是文学家的创作或研究往往是在既无题目也无答案的状态中进行。所以,若有人夸张地把文学教育这份责任担荷在肩,意欲在自己的学生中培养出若干文学的“家”来,且不说考试难以通过,学校难以认可,社会难以赞成,单就老师个人的能力而言,也未必能够胜任这一重任!中学如此,大学也当如此,这是由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的不同任务决定的。
       综上所叙,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用语文教育的要求来框定文学教育,更不能用文学教育的要求来批评语文教育,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发挥文学教育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骆怡龄,女,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