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循序渐进式的对话阅读探讨
作者:程祖明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为身处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也许经常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语文课不知道怎么上!”,“上一堂语文课真的很难!”……时下,很多老师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教学是否有一种模式可循?假如真能找到,那怕是一招半式,那将对我们这些处在迷茫之中的语文老师是一大幸事,特别是刚刚走上岗位的青年教师,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无需一备课就离不开教案。当然,这里所说的可循教学模式是相对来说的,毕竟教无定法。因此,这里所说的可循的教学模式虽说与常规教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教师展现着不同的风格。
       在谈自己对教学模式的一些初步感想之前,有一点首先得明确,那就是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在此,笔者窃以为最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古语有云: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拿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把每一节语文课当作培养学生能力,领会并掌握学习方法的平台。
       笔者所探究的教学模式主要来源于对青浦一期课改的理解,我将其命名为“循序渐进式的对话阅读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指将对话式的教学循序渐进地融入这样五个环节:导入——整体感知——选点分析——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小结当中。下面笔者试从这几个环节进行阐述。
       好的导入对于一堂课至关重要,相信所有老师都有同感,这里不做阐述。首先就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
       拿到一篇陌生的课文,教师先要自己速读一遍,感受文章的深浅难易,然后预设学生能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感。这就是整体感知,就是对话式教学里面的与文本内容对话,与作者对话。拿刚刚上过的一篇散文来说,当学生第一遍读完《背影》,整体感知就是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明确本文主要写了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送别作者的情景,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即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怀念以及父子情深。从对话式教学的角度看,就是与文本对话,通过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创作本文时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是否有所目的。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让学生通过初读(第一次)课文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
       视课文的不同,选点分析和深入探究两个环节时合时分,有的课文是将二者糅合在一起同步进行,而有的课文是分开的,逐步落实。就《背影》而言,在教学中我是先选点分析再深入探究,先引导学生一起通过品读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分析某一次背影(文中一共写到四次背影)的作用,再让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对其他三次背影的分析,从而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浓郁情感。从对话式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同时,由于学习个体(学生)的不同,对文本理解的不同,课堂上必然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出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当然老师在对话中应该是处于引导的地位,为不同的对话架设桥梁。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相对于前面的初读,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反复读、细读、品读,有针对性地读,要细嚼慢咽。如对文中描写父亲的动作和语言的语句的细细品读,“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这些语言看似极为平淡,只有边读边品才能体会出平凡而朴实的语言背后深深的父爱。从“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可以看出,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心目中高于一切,唯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自己亲自送。总之,这一环节的读就是要挖掘和读出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东西,这样的读才是到位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才是真正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一环节阅读品析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指路人,切不可越俎代庖。
       对于拓展延伸和小结这两个环节,视情况的不同处理的时间而不同。一般来说,有的课文可在小结之后进行拓展延伸,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灵活,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时间充裕就在课堂上完成拓展延伸着一环节,然后小结;时间不够就将“拓展”放在回家作业中以小作文的方式完成,直接进行小结。不过,时至今日,反思自己的教学和所听的课,我觉得最好的拓展应该是随机的,是不留痕迹的,就像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是随文学习,是潜移默化的。如《背影》中对“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的理解,老师可以问:“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这就是一个适时地、随机地拓展,它不仅可以唤醒学生旧有的生活体验,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背后蕴含的东西——父亲惦记着儿子的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安心,还能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设身处地理解自己的父母,体会亲情的可贵。再如《花脸》中讲到关羽时,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有关关羽的故事和四大名著,适时拓展。从对话式教学和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分享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以及阅读体验,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需要或者说有必要拓展,应是因文而异。
       再说小结,总觉得它是必不可少的,它使一节课显得更加完整。需要指出的是,小结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能够做的事老师就不要插手,长此以往,还担心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能提高吗?课改一再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可在一线教学中,很多老师就是放不开,就像婴儿学步时母亲总是担心幼小的他们会摔跤一样,一次也不摔又怎能学会走路?作为老师,你能一辈子时时刻刻为学生代劳吗?没有你时他们又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是在他们摔跤时鼓励帮助他们而不是代劳,应该是让他们自己爬起来而不是总牵着他们走。至于说如何小结,目前我一般是从文章的结构、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小节,如,问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从作者那里学到了什么”等,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提问的特色,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就可取。
       最后再说说作业,作业这一环节往往被我们忽视,这里主要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口头上没有人说他不重要,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因为各种琐事,也有随便给学生布置一点作业的时候。前段时间在班级中进行了一项作业的调查,结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糟糕,用学生的一句话说就是“语文作业是名存实亡”。究其原因,学生回家做作业首选数学或者英语,等这两门做完了也就到了他们的睡觉时间,即使做了其效果也可想而知了。我又问他们:“你们为何首选数学和英语而不是语文,是不是不喜欢语文的缘故?”原因是数学和英语每天都有书面作业,不交的话会怎样,而语文大多都是阅读的材料,和少量的书面作业,所以才有以上的现象出现。我不知道是否在别的班级也是如此,但我想主要原因在老师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分层次的布置偏重书面的回家作业,不过要适量,否则学生会产生厌恶情绪。头一天的作业第二天一定要检查,否则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有没有作业是一样。
       教学中若能长期这样引导学生磨砺的话,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并以读带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上只是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探讨,虽在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起到了效果,但有的地方可能还不成熟,仅供参考,敬请指出不当之处。正像魏书生老师说得那样,教学要“边教学边研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我们在语文的海洋中不断探索,终归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程祖明,上海市青浦区徐泾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