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石宜明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容量小,形式过于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情绪较重,另外许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又习惯于包办代替,大多数学生不能掌握学习语文的要领,致使学生花了大量阅读时间,结果却是茫然一片,一无所获。如何改变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应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通过影音图声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一起调动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借助了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散文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在一阵悦耳的钢琴曲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开的正艳的桃花林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在学生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接着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同时我用FLASH展示了“破土而出的小草,在春风中怒放的鲜花和在花丛中上下飞舞的蜜蜂、蝴蝶,袅袅炊烟中牛毛般的细雨,草地上欢呼雀跃的人群”。此时我要求学生不要看书,而是静静地注视画面,倾听我的范读。不一会儿,许多学生便情不自禁的和着音乐的余声,开始小声地读了起来。而当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时,大多数学生竟主动要求再放音乐。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不仅完成了计划的学习任务,而且顺利地完成了这篇课文的背诵任务。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还记叙了他们学习这篇课文时的美好感受。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敕勒歌》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先在屏幕上对应出现诗中描绘的天山、天空、草原、牛羊的画面,接着设计出了几个问题:一是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二是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三是你认为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通过在屏幕上的滚动显示后,我要求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并明确了想象最好的一组将被评为优胜组,每人可以得到一枚红五星。这时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无边的蓝天下出现了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轻风吹拂下,茂盛的绿草此起彼伏,白色的羊群在青草间时隐时现。接着我用FLASH展示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相关画面,让他们看到了宽广无边的草原,感受到了诗的意蕴之美。随后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彩带上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作者匠心独运,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就是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那放牧牛羊的是老人、姑娘,还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里自由的驰骋,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神韵。
       三是能够提升复习、练习课的效率
       多媒体在语文复习、练习课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复习古诗词常识,我就将复习的内容列成相关的图表,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从而加深了印象,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在练习课中,我一改过去一本本批改学生作业的陈旧做法,按照程序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按照程序去做练习,并且做完一道题,电脑马上会给出相应的提示:如果你做对了,电脑就会向你发出“你做对了”的信息;如果你做错了,电脑就会向你发出“你做错了,请继续努力”的信息。同时,电脑根据做题情况给出不同的分数,这样既省时省力,达到高效快捷的目的,又及时培养了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课堂知识容量,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石宜明,教师,现居山东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