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作者:谢战锋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让生活进入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好途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其关注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幸福快乐,真正实现快乐学习;二是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一、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误区
       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造成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教师虽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问题,但又进入了不关注学生现实的快乐及不重视学生未来发展的误区。这都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教学不能很好的实现生活化。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根据中小学生的态度、需要和兴趣,不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只简单的向学生灌输知识,从而造成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乏味,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如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在7月1日这天,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老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专门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放在讲台上。上课时老师讲的很起劲,但没有几个学生认真听,都注视着讲台上的蛋糕。这时老师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提醒学生今天是我们党的生日。听了这话,几个学生开始不住地往窗外看,老师更不耐烦了,就点名叫其中一位学生,问他为何上课精力不集中而看窗外,那位学生焦急地回答:“党为什么还不来呢?”[1]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思维要求小学生,应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二)不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无法快乐的学习。
       目前仍然还有部分教师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过分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甚至伤害了学生。有一位中学老师在上初中语文课,复习“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诗句,学生背完后,老师要求一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老师提议推荐一位最粗心最会出错的同学来默写,全班同学就一致推荐了A同学。A同学很不情愿地上去默写诗句,结果写错了“怆”字,全班同学大笑,老师评价时又说果然错了。之后这位同学再也提不起精神上课,很压抑。[2]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会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呢?
       (三)忽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不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
       1、追求课堂教学表面的热闹,忽视智力因素的有效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动起来比学生不动起来效果要好一些,在这一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注重表面的热热闹闹,不注重智力活动的有效参与。有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在上三年级的数学课时,在黑板上写出四道有一定难度的计算题,然后在四个大组中各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演算。在演算过程中老师觉得较冷静,就叫下面的同学给台上的同学加油,结果下面的同学没办法发现台上同学出现的很明显的错误。[3]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不能很好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2、忽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放弃了教材中学生生疏的内容,忽视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的内陆老师把教材中涉及大海的课文删掉,南方老师更换了教材中涉及沙漠和冬雪的内容,在一些农村地区的老师却替换了有关都市题材的课文。[4]这些做法都回避了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学习和探索,阻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应对策略
       针对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生活化问题,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有效地把生活引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重视学生个性差异,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存在着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应关注每一位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设计上关注学生差异,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差异,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尊重学生差异,练习设计上依据学生的差异,教学评价中承认学生差异,从而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使每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生存现状,让学生以学为乐。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现状,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情智现状,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完全的尊重,身心感到快乐,在乐中学,以学为乐。
       (三)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活内容,再现生活,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中小学教材中的例子都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这些内容,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有些例子的内容距学生的现实生活较遥远,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较抽象,不易把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这些内容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引起高度注意,从而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四)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真正促进其智能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机械的程式化教学,改变简单的课堂教学热闹的局面,尽量使学生参与有效的智力活动,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善于探索未知的领域,获得新知,培养能力,促进学生智能的有效提高,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不仅能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且还较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更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关注学生生存现状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4]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顾明远等.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谢战锋,男,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美学美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