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试探说文教育教学法
作者:谷传民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又依赖于创新。因而,作为教育界的一员,我在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说文教育”这个理念,企图为当下教育尤其是幼儿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什么是“说文教育”呢?从字面上讲,“说”字即口头言语之意,确切地说,它应该是“说文教育”如何说的方式部分;而“文”字,则为“说”的内容部分。它是一种“施教者”对于“学习者”,通过一定技巧性的操作,以“说”的形式对学习者进行诱导,使之领会“文”的思想的过程,但绝不是一种教育模式。事实上,这个过程即一种教育理念,即“说文教育”理念。
       而这种理念适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上到大学生,小到幼稚园,都可适用。但从实际出发而言,这种理念尤适合儿童期,甚至婴儿期。至于应用,我下面略述之,以为教育界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下面以我圈定的年龄段2~6岁,以及小学生为例。大家知道,人在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甚至1岁之前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不可称之为真正言语的。奇怪的是,婴儿在6个月时,却“听懂”一些词了。1~1.5岁理解词的数量猛增,1.5岁后,即可“开口说话”。基于此,我们说,婴儿在6个月大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说”,来诱导孩子对“文”的感知了。当然,这个时期甚至儿童期的“说”,必须是形象性的,只有通过形象的“说”,并通过这种形象“说”的诱导,孩子才能较好地去感知。这也是由人心智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那么,对于婴幼儿,我们“说”,说什么呢?这就牵涉到“文”了。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而言,他们应该训练的是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绪、意志行动、个性、气质、性格和能力十个方面。但因篇幅所限,我在这里暂且选择想象思维、言语两个方面为例,略述之。
       一、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儿童想象最初出现在1.5~2岁左右。而想象之所以产生的重要因素,即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系统。这时,施教者(主体)即可利用组织好了的,或者说经过优化好了的语言,通过一定技巧“说”的形式,来完成对受者(客体)诱导性的“说文教育”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施者和受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相对的。施者随时可以根据受者的情况,机动地作出灵活的调整。那么,我们作为施教者,对于受者如何进行“说文教育”,而达到预期目的呢?下面我简做一二,以阐释一下“说文教育”的理念问题。
       A.填空想象法:所谓的填空想象法,即施者利用形象间的自然或人为断裂,以技巧性“说”的诱导,来激发儿童形象思维,使之在断裂形象间完成施者意图的方法。比如,曾有一个五岁小女孩,问我的姓名叫什么。按常规,我吐出三个字也就完了。但在“说文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还是与这孩子摆了回“迷魂阵”。我说,我先告诉你我的姓吧,但要猜。这里一个“猜”字,对儿童来讲是很有趣味的。所以,那女孩就托着腮帮听我往下讲。我便趁热打铁,问道:你猜猜看,两座山之间的地儿叫什么啊?女孩眨巴眨巴眼睛,开始想了起来,片刻,小女孩说,山沟沟。我说,我们都是汉族人,谁家的姓三个字啊,你再好好想想看。这时,小女孩想了想又说,山谷。我一看,这孩子上道了。便忙对她说,我们汉族人哪有复姓啊,都是一个字的耶!我又说,“山谷”这两个字,你看排除哪个字才是我的姓。小女孩疑惑地望着我说,没听说有人姓“山”啊。我说,这就对了嘛!你说我姓啥哩?这时,小女孩高兴地大声喊出了我的姓“谷”字。完了,我又给她开玩笑说,不过,确实有姓“山”的。小女孩忙问我谁姓“山”啊?我说,山羊啊!小女孩听了,又咯咯地笑了。
       B.半语法:所谓半语法,即施教者把一个原本完整的句子(包括人为设置的句子),故意在这个句子的形象部分打断,让受者在施教者“说”的诱导下,想象到该句子中的形象部分。比如,有位小学生问我一个生字,我故意不告诉他。这时,我很快设置了一句话,便给他说了:你去查……但“查”字后查什么,我却故意中断不讲了,而是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于是,这个学生就不由地想了起来,据他后来讲,他竟想到了字典、书本、辞海等好几种查找这个生字的典籍。这无形中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言语
       言语即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系统,具有两种功能:即交际功能,概括和调节功能。其中,语言的概括调节功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这种对语言或者语词的概括调节功能的形式,又标志着儿童思维逐步的形成。
       我们知道,2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了,而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例如,舍弃船的颜色、大小等差别,把“船”这个词作为各种船的标志。所以说,我们对于2岁后儿童的教育,是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抽象思维教育的。这对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必须说明的是,儿童这个时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只是萌芽阶段,严格地说,还没有形成。所以,我们在对儿童施教时,还要必须以形象思维为主方可。同时,这种形象思维也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那么,我们在对儿童“说文教育”时,在言语方面,又如何进行以“说”诱导儿童思维良好的发展呢?下面,我也以例子略述之,再次阐释一下“说文教育”这个理念。
       A.语言天马行空法:所谓的语言天马行空法,即施教者以一个形象作为源头,以“说”的形式,让受者在施教者的诱导下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的方法。例如,我对一个四岁的小女孩作过实验。我让她看图画上两个戴着不同颜色帽子的小孩。同时,我也预先设计好了一条引导线,即通过与孩子之间的问答,培养其思维不断深化能力。于是,我就问她,图画上两个小朋友戴的帽子一样吗?她说不一样。我接着问她说,你看你戴的帽子和他们一样吗?小女孩说,不一样,我戴的是白色的啊。我忙问她,这白色又像什么啊?她说,像白面。这时,我指指天上,小女孩看了看蓝天,便说,还像那天上的云彩。我问她,下雨天还像吗?小女孩想了想说,下雨的时候,云彩就不见了呀!我说白云彩不见了,还有黑云彩呢!这时,小女孩拍着手高兴地说,哦,天上还会打雷,轰隆隆……
       这时,小女孩突然问我,下雨的时候,白云彩到哪里去了?我忙告诉她,白云彩回家了,被她妈妈接家走了……接着,我又以童话的想象内容,加之一些科学道理,回答了小女孩不少疑问。这就是说,我所提出的“说文教育”是相对的,一定情况下,我们不能全部排除受者转化为“主体”的可能,我们从而根据儿童特殊的心智发展规律,设置不同的引导思路,以便灵活地运用“说文教育”这个理念。
       B.作文诱导法:作文诱导法,即对学生作文,利用“说文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提高其作文水平的方法。
       我们知道,所谓的作文,包括口头作文、书面作文两种。单就学前期儿童而言,宜口头作文的培养,这对于学龄期尤其是开始进行书面作文后的学生写作,大有裨益。我们大家熟知的《李自成》作者姚雪垠先生,写作就有个习惯,他写作往往先说一遍,然后再落纸为文。其实,他“说”的过程,也就是“说文”的过程,即语言组织思维活动的过程。
       我们知道,儿童书面语言的产生,如同口头语言一样,是从接受性开始的。即先会字,后会写;先会阅读,后会写作。也就是说,书面语言总是从口头语言发展而来的。
       那么,对于学生的书面作文,我们如何利用“说文教育”进行诱导呢?
       下面,我还是举一个辅导一小学生作文的例子,以简要阐述一下“说文教育”这个理念。
       我辅导的这个小学生,就是一下笔都头疼的那类学生。但我暂时不让他搞书面写作,而是给他出个题目,让他在我预先设计好的一条思维线下进行“说”,并用稿纸将“说”之内容记录下来。严格地说,这种“说”,不属于口头作文,因为它是在一条预先设计好的思维线诱导下进行的。
       我给这学生选了一个他熟悉的人,即他的妈妈为写作对象。题目是《我的妈妈》。
       我问他,你既然熟悉你的妈妈,你就给我随便讲讲呗。我说这话的时候,故意避开他的眼神,目的是让他消除紧张情绪。于是,这学生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他一边讲,我一边记。结果,按照我预先设计好的思维线,通过我“说”的诱导,这学生的作文完成得很好。我把我记录的文字,除去我问即我“说”的部分,其他的让他抄写下来,竟成了一篇优秀的作文。后来参加作文比赛,还获了奖。
       谷传民,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