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大学语文课的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李 宁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树立一个全面、协调的发展观。培养和谐发展的健全人格。眼下,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中,却普遍存在一种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相对忽视人文教育;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忽视精神教育的现象。校园中的英语热、计算机热、考研热一浪高过一浪。重理轻文、智育至上、实用主义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点,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大学生很少有人愿意抽出时间去看文化素质方面的书,这样的读书结构必然会导致人文关怀、人文素养的缺失,知、情、意、志的不协调发展。在日益膨胀的追功逐利的社会心态排挤之下,那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远离人们的心灵,感情脆弱、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成了大学生的流行病。长此下去,就必然会导致民族精神的衰退,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借助对它的学习,学生使自己成为对祖国悠久文化自觉学习、自我鉴赏、自觉体验的有修养的人,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良知的人。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一、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民族感情及爱国之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精华”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宝贵财富。它包括我们祖先提倡的道德观念以及真理、人性、美和自由等思想。比如关心他人,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墨子所说的“兼爱”。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的时代,大学语文必须引导学生熟悉并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培育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季羡林先生说的好:“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个是爱国,一个是骨气,这两点正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注义的思想支撑。在当代青年学生中,这两方面的教育就亟待加强。作为教师有责任挖掘人类文明的丰富底蕴,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意义和生命力,帮助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纯粹的人。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具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并结合学生中的典型事例,适时导入理想、爱国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历史上许多优秀的人物都是命运多舛而又矢志不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他们生活境遇坎坷,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发生深刻矛盾的时候,并未消沉、毁灭,而是在现实的磨难中使自己的人格变得高尚,表现出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的大丈夫人格。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生活,他归田园居,躬耕田亩,弊病感没有一味追求自己的“洁身自好”,仍感慨于社会的黑暗与不平,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寄托,他的一首首优美的“田园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情操美和人格美,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近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朱自清,一生甘于清贫,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教学、著书、写作,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脍炙人口,他晚年为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而奋斗的骨气也备受人们称赞,成为高尚道德情操和爱国形象的典范。
       二、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21世纪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大学语文的教育就是要在个体与社会、历史之间搭建一座理解与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个体进入历史与社会,在对人类的精神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理解与选择中,进行自我的精神构建和人格构建。大学语文中有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流传千古,让学生与经典沟通,与人类最优秀的思想与精神大师交流,不仅可以增加生命的历史感与纵深感,而且可以在浮躁的现代世界里保持一颗宁静的心。避免“生存逐渐失去人性的危险”。一个民族没有强健的精神与追求,必然走向衰落,一个人没有精神理想和健全的人格支撑,也必然沦为工具和奴才。比如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就会体会到屈原人格中最光彩的是他“独立不迁”和“上下求索”的精神。“独立不迁”表达了他对楚国的依恋之情和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毫不妥协的精神;“上下求索”精神同样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在苏轼的《前赤壁赋》等诗文中,透过清风、明月、江水,感受苏轼身处逆境而不消沉,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独特的文化精神、文化人格;在李白的诗中,感悟生命的热情和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约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逾越,也才能在杜甫的诗歌中,在鲁迅的文章中,感受直面人生、正直高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力量。这些真实、存在过的、名留青史的不朽人物的人格美,都可以与大学生塑造自我、正视自我、超越自我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般来说,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对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的欣赏,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热爱真善美,厌恶假恶丑,陶冶情操,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作家,走进作品,领略教材中美的形象,美的情感。读李煜的《相见欢》,如果教师能咀嚼出“无言”、“独上”所传达出的孤寂与无奈,品尝出“寂寞梧桐深院锁金秋”带给人的压抑感、窒息感,设身处地去感受词人的“锁”深院,没有自由,没有欢乐的处境,从而理解李煜“离愁”的内涵和分量,又何愁学生不被感染。当学生被李后主亡国之情所感染时,就会认识到李煜作为一个皇帝是昏庸的,然而他流露在词中的亡国之痛、亡国之愁却是美的,是一种悲剧式的美。又如何立伟的小说《白色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白色鸟的文字:“在那边,白皙的少年看见了两只水鸟。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的影子。而且交喙,而且相互的摩擦着长长的颈子。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得简直如一画图了。这里,白色鸟俨然是大自然的精灵,是纯洁、美丽、安宁、和平的象征,而这天这水这草几乎就是为白色鸟而存在的。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讴歌白色鸟,就是讴歌大自然的原生态的美,就是在谴责破坏美、毁灭美的丑恶势力。读这样的文字,没法不走进这画面中,没法不透过这清新隽永的文字去享受这至纯至洁的美,进而谴责破坏美的恶势力。总之,无论是王维的空灵山水还是沈从文的纯朴人性,无论是王实甫及第中的大团圆还是曹禺雷雨中的大毁灭,无论是李清照的婉约柔美还是辛弃疾的愤懑抑郁,都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体验其中美的元素,美的意向,从而净化心灵,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时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兴旺发达程度的高低,大学生不仅要在专业上精通,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而且人格精神要健全完美,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语文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这一使命,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公 语文教学同现代化建设接轨[M] 北京:开明出报社,1995年版
       [2]徐中玉 大学语文[M]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张海波 中国传统多元文化中:有哪些道德和人格教育资源 [N]中国教育报,
       李宁,女,湖南常德人,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