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浅析孔子的学习观
作者:马 健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我国史册中的地位足以可见。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在与世界接轨、吸收、借鉴外国教育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决不能弃之不顾,而应当科学地予以认识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读《论语》有其不可小视的现实意义,本文撷取其博大精深思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观加以粗浅探析,以求教方家。
       一、学要通过闻和见
       孔子主张通过闻和见博学。闻见不但是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还有阅读书籍,即“博学于文”。(《论语·雍也》)他说“见而识之”,就是多见而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他还主张多问,孔子虚怀若谷,以能者为师,“子入太庙,每事问。”而且要“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总之,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要概括为四多:多闻、多见、多问、多识,从自己的感觉经验和前人的经验中去获得知识。
       二、学与思相结合
       孔子非常重视学和思的关系,主张在学习过程中,把学和思结合起来,不能偏废。体现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迷茫。他还认为学是思的基础。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没有学的基础,思是徒劳无获的,只学不思也是无长进的。知识是思考问题,探索研究的基础,不学习、不掌握知识,离开人类文明的成果,只做空想是徒劳无益的。另一方面,学习的目的是开发智力,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动脑筋,探索问题,才能真正学好成才。
       三、学与习相结合
       “习”字在《论语》中出现有三个意思:在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里,习对于知识指复习、温习,对于学礼节仪式指演习、实习,对于学音乐、射、御又指练习。也就是说学还要和习结合起来,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特有阶段。在“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中,习指老师所传授的要实践、做到。在“习相远”中,习指的则是后天习得。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让学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记住有意义的材料。不注意记忆、练习和巩固,就谈不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巩固记忆的有效方法就是经常持久的、有规律的复习。
       四、学与行相结合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躬行的君子,所以学和行要结合起来,用所学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书读得再多,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运用,也是毫无用处的。“诵《》三百,援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诗经》是孔子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是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活动中去。他不主张当书呆子,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更进一步,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我们可以理解为行是更重要的学。一个人有没有学问,或者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要看他的行动,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如果行动符合,即使没有学习过,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在知和行的关系上,他主张知指导行,要求躬行、言行一致、谨言慎行、敏于行。
       孔子所谈到的闻见、思、习、行可以看作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这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这四个阶段又并非机械的依次而行,而是灵活加以运用,这是他丰富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其优秀深刻之处。
       马健,女,河南泌阳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