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霍祎然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一、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的缺失
       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根本精神,是人文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1]。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目前,虽然许多媒体在张扬着人文关怀,但新闻报道中广泛存在的人文关怀其实相当一部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和具有象征意味。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尤为突出地表现在对战争、疾病、灾难、冲突、腐败、犯罪、暴力、屠杀等新闻报道中。
       1、新闻报道的娱乐化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现象在我国传媒市场愈演愈烈,从最初的软新闻娱乐化发展到硬新闻软着陆,用娱乐的外衣对新闻进行彻底包装,强化新闻事件的戏剧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一味追求事件的趣味性,可读性和视觉冲击力,用故事化、文学化的手法来表现新闻事件中的“动人”瞬间。
       2004年9月6日晚,某电视台在播放俄罗斯人质危机的新闻报道中,屏幕下滚动播出这样的信息:有奖竞猜——俄罗斯人质危机中一共有多少人丧生:答案A××人 B××人 C××人 …… 参加的方式是:××用户发送答案至××××,××用户发送答案至××××。在“当地弥漫着一片悲伤与愤慨之情,别斯兰市都可以听到向死难亲人告别的哭泣声,工人在别斯兰的墓地挖出了一排排墓穴”如此悲怆的气氛下,拿灾难的死亡人数做统计娱乐色彩的有奖竞猜,对此有人尖锐地指出:“这是一道带血的有奖竞猜题,它让我战栗,让我感到羞耻:异邦的灾难之上,同类的哀号之中,竟有人如此冷漠,如此野蛮。”
       2、媒体的话语霸权
       康德早就告诉我们“人是目的”,毛泽东也讲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2]但在实践中“人”依然有意无意地被忽视。实际上报道者往往并没有把被报道者当作“目的”,而只是将受众当下关心的内容传播给受众。而被报道者的主体意识、他的精神却被忽略了,这种行为折射出来的“目的”是利己的,对被报道者人文关怀也就无从谈起。
       当前虽然被报道对象受到媒体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记者也力图以平视的眼光对被报道对象进行沟通,但事实上在采访活动中,被采访对象还是处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和策划新闻中,被采访对象只是媒体的一件道具,一个符号,在采访中话语权还是牢牢掌握在采访对象手中。双方的这种关系凸现了媒体的“话语霸权”以及在这种权力面前被报道对象主体意识的缺失。如某地野生动物园老虎“吃”人事件,众多媒体关心的是人到底是被咬死的,还是被吓死的,并围绕“吓死”引发涉及医疗领域的争论,因为这关系到动物园的责任问题,也就是经济赔偿问题,除了写亲人的眼泪外,没有哪一家媒体反思这样的报道会对死者亲人造成多大的精神创作,无法想象,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死者亲人对媒体关于亲人死因的无聊争论会做何感想?
       3、看客式的冷漠
       传播学效果研究已证明,媒体有建构社会环境的功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体选择和解释过的媒介。”[3]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态度、观点、情感是会对受众道德标准起重要作用的。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应当伸张正义,谴责暴力,同情弱者,而一个文明社会的媒体有责任引导读者向正确的方向思考,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然而,我们看到:
       在空难事故报道中,一些媒体回避具体灾情,把灾情简单地表现为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等数字。一个个的灾难事故就成了一个个数字的堆积。
       在法制案件报道中,彻底漠视受害人的遭遇。对于层出不穷的“自杀新闻”,一些媒体在不惜笔墨连篇累牍地报道追踪背后的原因,而对受害人及其家属的报道却是浮光掠影式的。
       在悲剧事件报道中,肆意侵害当事人的隐私,伤害当事人及其家属。个别记者在追求故事性的冷漠心理的指使下,为满足一些人的“窥私欲”,总是千方百计地挖掘他人的隐私当作卖点进行恶意炒作,全然不顾他人尤其是弱者的人格尊严和心理感受。客观上再次伤害了当事人。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在印度洋海啸事件中受伤的女孩,尽管她已经被惊惶疲惫折磨得几乎虚脱,然而在众多话筒摄像机的包围中,这位虚弱的女孩不得不面对无数的问题。
       4、“关怀”受众中的少数人
       英雄是时代的代表,群众是生活的主流。新闻传媒在做典型宣传的时候,似乎只看到了英雄,而看不到英雄背后的群众。我们就拿载人飞船发射的报道来看,发射成功本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我们的媒体扑天盖地的是关于航天员的报道,而对把他们送上蓝天的其他航天人却少有提及。的确,在航天史上是应该为航天员们重重地写上一笔,但是没有全体航天人共同的努力,航天员们能成为航天英雄吗?媒体在关怀英雄的同时,是否照顾了英雄背后多数人的情绪呢?我们的时代不是精英的时代,我们的媒体也不是精英的媒体。既然这样,我们的媒体就应该以平常人、平常事、平常心去报道新闻。英雄值得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更值得关注。所以传媒关注的主体不应该是少数的英雄人物,而是芸芸众生,这才是传媒所体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5、遣词造句失当
       一些新闻报道的遣词造句流露出报道的采、编者对于“人”的漠视,“打工仔”这个词虽然现在已经用得比较普遍,现代汉语也已将这个词收编,但“仔”有轻视的意思。还有现在媒体普遍使用的“农民工”,其实是对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的代称,在当今人文关怀回归新闻界的思潮中,我们可否用一更人性化称呼呢?
       二、对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思考及对策
       要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媒体要明确自我定位。媒体在人文关怀报道中造成误区的主要原因是传媒自我定位的不清晰。新闻传媒在理论上是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但在实践中,它们受市场利益的驱使,经常为了追求“卖点”滥用新闻资源,新闻传播缺乏人文品位,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由此造成了传播活动的急功近利,新闻报道有失偏颇和肤浅。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及竞争的加剧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紧张、焦虑与压抑,萌发了自主意识的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也不再满足于媒体提供给他们的满足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服务信息,而是希望媒体从受众的长远需求、长远利益出发,挖掘信息文化的人文内涵,关心人类心智的成功,注重人的价值,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其次,新闻报道中要注意人文关怀与受众知情权、隐私权之间的平衡。为实现对受众知情权的满足,媒体的人文关怀有时会与被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发生冲突,严重时还会诉诸于法律。因此要加强媒介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大哲学家康德曾这样说:“越是经常与持久地深思熟虑,有两种事物就越是引起人的赞美与敬畏: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句话应该是被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记住的。在进行隐性采访时要把握什么应该曝光而什么不应该,把握好“度”以充分体现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当记者需要在获取新闻资料与拯救他人之间进行选择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处理,尽可能的两者兼顾。
       再者,新闻传媒人文关怀应“关怀”受众中的大多数。只有在对大多数受众进行“关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新闻传媒要贴近大多数受众的生活,符合大多数受众的情感、习惯与思维方式。在新闻宣传中,对英雄与群众任何一方的“一边倒”,都可能造成对社会价值取向的误导,都不利于受众把握社会价值的平衡,也不利于建设一个有益于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
       最后,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包括高尚情操、敏锐的观察力、坚守良知、维护正义、有理性有激情。现在强调传媒人的素质往往多注重技术层面,如采编技巧、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其实,在未来社会中,技术的力量都将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如何表现,同样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兴衰。
       总之,人文关怀是媒体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媒体的竞争中,它将成为传媒追求的终极目标。新闻传媒如何在文化层面上对受众进行人文关怀,将关系到更深层次的舆论导向。构建起自己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媒体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所在。
       注释:
       [1]《马克思与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 第144页 1995年6月。
       [2]《超越人本主义——青年马克思与人本主义哲学》 第150页 许俊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断裂与继承》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第192页。
       霍祎然,河南驻马店黄淮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