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虞美人》悲情浅析
作者:苟 飞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他能诗文、书画,通音律,尤以词著名。961年即位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此时已成风雨飘摇中的小舟。他向宋国上贡大量金银珠宝,从而换取了十余年的苟安。但他不思进取,依然过着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奢华生活。975年,宋兵攻破金陵,正在静居寺听经的后主仓惶被俘到汴京。在其后两年软囚生活中,受尽凌辱,终日以泪洗面,在对“故国”的“不堪回首”中,备受身心的煎熬。
       《虞美人》一词,千百年来,倍受后人推崇,认为其中所著离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绵绵无绝!此词亦为后主之绝唱。相传,978年七夕之夜,后主新赋《虞美人》,便命歌伎演唱。李煜对故国“雕栏犹在,朱颜已改”的思念之情,不料被宋太宗得知,这为他找到了除掉李煜的口实,于是宋太宗立即派人赐以毒酒。所以,这首词也就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李煜后期的词,抒写的是一个君主的爱恨离愁,哭诉自己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沉重悲哀。词中所表现的身陷囹圄的悲伤十分真切、凝重,也及词本身因其艺术形式要求而具有的高度概括和形象的比喻,因而叩人心扉,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现就《虞美人》一词对其“以血书者”(王国维语)的真情流露,作肤浅评析。
       “春花秋月”本是自然界奉献给人的美好景致,常人亦常以花好月圆来喻指团圆美满。但这首词却首句发问,“春秋秋月何时了?”“何时了”将词人烦闷的心情一下子便推至读者眼前。一个连春花秋月都无心欣赏,见到反而心生烦恼的词人,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一下子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引发了读者急于了解其生平的好奇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昔日的浮华,转瞬已成过眼云烟。但“往事知多少!”是啊!过去的事还记得很多很多,这让后主从感月伤怀中回到现实里,但现实的冷酷,更让人扼腕长叹。“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说明又过去了一年。度日如年,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可见愁苦中后主的艰难。夜深人静,辗转难眠,心绪一下子又魂归故里,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明目张胆地将故国写进词里,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这难道不引起宋太宗的杀心吗?天资聪颖的后主想到这一点吗?回答是肯定的,但亡国之恨,度日如年的感受使他无法控制自己宣泄感情。于是,他进一步地写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改”实际上就是说“江山易色”,这里无所顾忌地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君转瞬沦为阶下囚。其中落差之大,非常人所能体会,其中愁之烈,恨之切,悲之浓,悔之深付诸于毫端,故无所隐藏,百无禁忌了。是啊!“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想起、忆起只是平添无限的愁罢了。
       最后,词人的悲恨之情犹如江水决堤,泛滥成灾了,我想当词人吟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想必已是泪流满面,声音哽咽了吧!
       本首词以问春花秋月起,到问自己愁有几多止,通过凄清寒冷的意象,曲折回旋、行云流水般自然的艺术结构,使后主一生坎坷、奇巧、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如嚼橄榄,品味到愁到极至的悲慨境界。
       苟飞,贵州桐梓县花秋镇花秋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