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外国文学]简论奥斯丁的精神气质和女性意识
作者:骆玉容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697年,法国作家谢尔·佩罗出版的经典童话《灰姑娘》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后来,“灰姑娘”逐渐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中常常采用的模式,简·奥斯丁创作的6部小说就采用了“灰姑娘”模式。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只活了短短的四十二年,终身未嫁。然而,奥斯丁却创作出了以婚姻题材为主题的小说6部:《理智与情感》(1811年),《傲慢与偏见》(1813年),《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年),《爱玛》(1815年),奥斯丁逝世后的第二年,《诺桑觉寺》和《劝导》两部小说才第一次署上了奥斯丁的真名出版。简·奥斯丁以女性的细腻和敏锐描绘和勾勒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画卷,描写绅士淑女的婚姻与爱情,以及人物之间的种种冲突,这是6部小说共同的主题。奥斯丁创作这6部小说采用了一个共同的故事构架——灰姑娘模式来表现主题。“灰姑娘”作为一个神话原理,一种文学模式,在奥斯丁独具精神气质与女性意识的笔触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蕴。在创作过程中,奥斯丁对“灰姑娘模式”进行了独具匠心的位移和变形,使作品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个性和新的女性形象,赋予笔下的“灰姑娘”们一种新意。奥斯丁的创作是对英国文学传统的创新和发展。
       奥斯丁生活的时代处于十八世纪向十九世纪过渡的时代。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十八世纪中叶发生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替代了手工业劳动。十八世纪末英国的土地革命和新兴工业的发展,男人进入了广阔的职业市场,妇女则被束缚在家庭中,成为经济上依赖丈夫的家庭妇女,女性所承担的社会分工被认为是附属次要的。男人是社会的中心,男性笔下的女性要么是老处女、粗野的女人、妓女,要么就是按照男人理想和规范创造出来的形象,如理查逊的《帕美拉》中的女主人公帕美拉,就是集“美德”于一身的女性榜样。可以说,正是传统的男性中心意识和因袭陈旧的观念,激发了奥斯丁的创作思潮,她以觉醒的女性意识,讲述女人的理想、愿望,展现和倡导一种理性与情愿相平衡的婚姻观念。奥斯丁在小说中所体现的爱情观正是她的女性意识亮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斯丁是英国女性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是女性文学形成时期的杰出代表。在她创作的6部小说中,《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女性文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作,而小说中的女人公伊丽莎白则是最能体现奥斯丁的精神气质和女性意识的经典形象。
       《傲慢与偏见》描写的是乡村中产阶级班纳特一家的故事。班纳特夫妇有五个女儿,班纳特先生的地产一年约2千英镑的收入,可是根据遗嘱上的附加条款,班纳特先生去世以后,这份产业的继承人必须是男性。因为班纳特夫妇只有女儿,所以要由一位远亲来继承,这样一来,班纳特夫妇的五个女儿便没有生活保障,只能寄希望于嫁给有钱的绅士。于是故事就围绕着班纳特夫妇的五个女儿的婚事而展开。在这部小说中,奥斯丁描写班纳特先生的五个女儿过着悠闲的生活,参加舞会,到邻近亲朋家探访聊天即是她们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伊丽莎白是五个女儿中的老二,是奥斯丁情有独钟的理想人物,她代表着作家的希望和寄托。她温柔大方,聪明机智,有着人格的尊严。伊丽莎白得知姐姐生病的消息,她不会骑马,当时身边又没有马车,她不顾母亲的反对,硬是独自步行三英里去探望生病的姐姐。在遭到富家小姐宾利的无端讽刺和挖苦时,她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对于富家小姐在她面前故意表现出的优越感,她没有丝毫的自惭自卑,而是表现了相当的超然和精神上的优越。她不畏权势,在应邀去作客时,威廉爵士和他的女儿被咖苔琳夫人的富有财势惊得目瞪口呆,表现出“失魂落魄”之状,惟有伊丽莎白谈吐自如,也敢于对咖苔琳夫人藐视无礼予以还击。伊丽莎白是奥斯丁最喜爱的形象,她有自觉的爱情追求。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伊丽莎白的两次拒婚。第一次是他拒绝了柯林斯教师的求婚。此后不久,他又拒绝了青年贵族达西的求婚。她拒绝的理由是认为两位求婚者对她并无真诚的爱情,只是为她美丽的外表所吸引,并非认识到她自身具有的内在价值。伊丽莎白的观点非常明确,决不为世俗的利益而匆忙允婚,她首先追求的是爱情,追求一种心灵的整合。她确立了自己在感情世界中的位置,她具有优越的精神世界,她是“精神”上的贵族。随着对达西的深入了解,伊丽莎白发现达西和她在对幸福婚姻的理解上是一致相通的,于是两人从相互排斥变成相互吸引,继而发展到相互倾心爱慕。奥斯丁十分欣赏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倾心之恋。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心态透视出奥斯丁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婚姻观: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婚姻不应该仅仅建立在财产和门第之上,而应该是基于双方内心深处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恋之上。奥斯丁倡导爱情与经济并重而以爱情为主的婚姻观念,这也是奥斯丁6部小说中共同的婚姻模式。
       爱情关系是两性之间最自然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男女不同的恋爱心态,反映出各自的社会地位。向往真正爱情的奥斯丁对爱情婚姻格外敏感,这种敏感往往成为个性意识觉醒的起点。奥斯丁小说所体现的爱情观明显蕴涵着强烈的女性意识。爱情不仅仅关乎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奥斯丁生活的社会,一切都以男性的意识作为标准的价值参照,而忽略了妇女意识的独立价值,男女之间无平等可言。奥斯丁的爱情婚姻观主张情与理、理想与现实的交融和契合,这在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是非常难得的,它体现了奥斯丁非同寻常的精神气质和女性意识。“在生活和艺术之中,女性的价值观念不同于男性的价值观念。当一位妇女着手写一部小说之时,她就会发现,她始终希望去改变那已经确立的价值观念——赋予对男人来说似乎不屑一顾的事物以严肃性,把他所认为重要的东西看得微不足道。”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这段话恰恰是对“女性意识”的本质的说明。奥斯丁正是从女性视角出发书写和构建充满女性意识的婚姻观念,批判以男性意识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女性文学的主题意识,确立了女性写作的基点。伊丽莎白那温柔美丽、聪慧大方、敏锐果敢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强烈的自信心和精神上的优越意识以及反抗性格,特别是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丽莎白独放异彩的女性形象,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奥斯丁创造的这一艺术形象颇有深度,富有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伊丽莎白不再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庸,更不是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对象而存在,相反,在智性和精神上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和独立不倚。奥斯丁本人对伊丽莎白这个形象也十分喜爱和欣赏,不禁溢于言表,“我必须承认,我认为伊丽莎白是一切印刷物中最可爱的创造物......”读者不难看出,在伊丽莎白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奥斯丁自身的人格理想和追求。
       自古希腊开始,在西方文化中,男人在形而上学中即被界定为创造一切的本质,甚至形成了女性是男人“孕育”出来的思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代表了西方文化和父权制的本质:男人是完全的,女人是残缺不全的版本。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爱弥尔》著作中表达了他关于男人与女人的观点:男人和女人是为对方而存在的,然而他们的相互依赖性是不对等的。没有女人,男人依然存在,没有男人,女人的存在便有了问题。女人一生的教育都应该依照和男人的对等关系而计划,女人要取悦男人,要贡献给男人,要赢得男人的爱和尊重,要哺育男人,要安慰、劝慰男人,并要使男人的生活甜蜜且愉悦。应该说,卢梭的观点是父权统治思想的最好的注释。长期以来,女性从未曾意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为男人活着成为了女性生存的目的。然而,奥斯丁以文学的方式对抗并超越了她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意识,这就是为什么弗吉尼亚·伍尔夫称奥斯丁为“女性之中最完美的艺术家”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我们知道,任何艺术形式、作品内容总是来自于有意识的人类经验世界,可以说是出自于生命的心理表层。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活动是幻想,是虚构出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本能的欲望驱使,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在创作中得到情愿的宣泄。奥斯丁短暂的一生实际上是不幸的,直到去世都是孤身一人,终身未嫁。她6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范妮、安妮、艾丽诺、玛丽安、凯瑟琳这些人物都与奥斯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她们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家庭,受过教育,但作为女性,为了有个好的去处,只有选择婚姻这条道路,她们利用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是奥斯丁自己的心声和选择,女主人公们的理想归宿、愿望的实现,也正是奥斯丁愿望的实现和她的每一个满足。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通过排除人的生活中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来调和“现实性”和“满足”这两个对立原则的一种特殊方法,艺术有助于消除人的生活中的现实冲突和保持平衡。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幻觉。
       骆玉容,女,四川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