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古典重读]袁宏道《满井游记》意蕴解析
作者:陈浩巨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袁宏道(1568-1610),明代公安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在文学上深受李贽的影响,认为文学是时代生活的反映,主张作家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诗文兼长,散文以描写士大夫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他的游记清新俊逸,在艺术上有显著特色。
       《满井游记》是袁宏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开头写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样的天气,对于一个不出游的人而言,并无不妥,可是,对于一个不想“局促一室之内”的人而言,这就是一种痛苦,于是,作者竟不惜“冒风驰行”,可惜,每次都“未百步辄返”。这一段,作者从城中“余寒犹厉”的景物入手,将他的这种迫切出游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天气有了变化,“廿二日天稍和”,有了前面的铺垫,出现了这样的好机会,理所当然,“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作者在这里看到了与城中截然不同的景色:“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与其说这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写照,不如说是对满井景物的一次高度概括。有了这次的整体描写之后,作者就详详细细地对他所看到的种种景物进行充分描写。河水、山峦、杨柳、田野、曝沙之鸟和呷浪之鳞等六个方面的自然景物和“如脱笼之鹄”的游人就一一展现出来了。
       关于河水,他从状态、颜色、形态等方面进行描写:“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样的河水像什么?“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山峦也有别样的情趣,它不再是冬天里那种灰扑扑的样子,而是“为晴雪所洗”,干净吗?当然,不但干净,而且变得漂亮了,“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在这里,作者忍不住运用了形容女性的词语来形容它:“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于是,他的那种对山水的爱跃然纸上。此时,在微风的吹拂下,柳条也有了生命,“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田野里是一片刚刚出芽的麦苗,“麦田浅鬣寸许”,此时虽无法目睹它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可是,却能感受到它无法遏止的勃勃生机。这样的景色,让人觉得清新自然。在这些美好的自然景物之中,作者注入了自己的愉快感受。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被作者运用得含蓄而真切。
       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之后,没有忽略对人文景物的描写,此时并不是出游的旺季,所以游人并不多,可是,这不多的游人也足以让你感到热闹非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这虽非描写景物,却从侧面表现出了这里景物的美丽,不然何以来这些人?这一笔是恰到好处的烘托。
       可是,作者的重点还是对满井的景物描写,在他恰到好处地插入这一笔之后,又继续开始写景,但他不再是描写类似前面的静物之景了,而是写到了天地之间的动物,“曝沙之鸟,呷浪之鳞”,在这充满生机的春色里,它们都具有了人的感受和心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与其说这是“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感受和心情,不如说是作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了这样的情绪之后,作者就自然而然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郊外的明媚春色的确是“城居者”所不能知道的。
       末段主要是说明写此游记的原因,使得整篇游记结构完整。不再赘述。
       另外,从全文整体结构来看,第一段的描写看似与主题(满井景物)无关,实际是必不可少的。在第一自然段里,主要描写了北京城中“余寒”景物,运用烘托、反衬手法,作了极必要的铺垫,把作者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只要天气可能,出游已成定局。欲扬先抑,欲进先退。这样,才使得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顺理成章地出游满井,进而有对满井春色描写的可能。
       作者轻易地抓住了北京郊区初春的特点,从水光、山色、柳条、麦田几个方面把满井风光有层次地展开,他并没有用什么色彩来渲染,就像一副意境深远而清新的中国画。他还把自然界万物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与自己久蛰之后初次接触大自然的愉悦心情结合起来,使得文章情景交融,意境清新。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正体现了袁宏道散文的特色。
       陈浩巨,湖南长沙大学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