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作者:王俊德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会讲“话”,而且要把“话”讲好,讲的漂亮。教师天天讲课,但要做到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就不那么容易了。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要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
       一、教学语言应该简练,突出重点
       这就要求教师要口齿清晰、语句完整、表达准确、逻辑严密,任何含混模糊、言不及义、华而不实、颠三倒四、罗罗嗦嗦的语言都是不可取的。简练,并不是单调乏味,浅薄粗俗,而是匠心独运地利用语言技巧。其关键在于吃透教材,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乃是万不可以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中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转化为学生易理解的语句传授给学生,做到深入浅出,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语言应具有审美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审美价值,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有文采的。只有使语言生动化、形象化、充满感染力具有美感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美,可以从两个方面讲:一方面是内容美,另一方面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有哲理、饱含感情、充实而又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教师在谴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而要锦上添花,努力做到具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的语言范例,都是具有审美性的。因为它美,所以才动人。例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春》、《海滨仲夏夜》、《山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一组散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法国塑雕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是无处不在。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这段导语通过精当的词句和引用、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段,表达了富有哲理的美学思想的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烘托渲染了一种美的氛围,正与教材的风格相吻合。可以说,这段话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美的,无怪乎她的学生说,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了。
       不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使用演讲中常用的停顿手段,欲擒故纵,给学生设置悬念,留给学生思索的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为了吸引学生,教师有时巧妙的有意说错,引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中巧用教学方法,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已知发现未知,领悟其所学内容,是很重要的。教师有意地错学生之错,让学生在“错中知错”,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对所错之处的反思,比较牢固的把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使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得到了成功的满足。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把难写、易错的字的笔顺写错,把难读的字读错,比如“亘古”(gen)读成“亘占”(geng),“断壁残垣”(yuan)读成“断壁残垣”(huan)。
       然后让学生发现出来,并予以及时纠正。这样学生既记牢了这些字的正确读音、笔顺,又从心里感到高兴,满足了需要。在讲解课文时,有时也故意出错,使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后再给予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真正体味到发现的愉悦,增强学习的兴趣。
       王俊德,教师,现居山东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