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研究性学习浅说
作者:谢世凤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在高中三年的必修课程中共占15个学分,超过语文、数学、外语单科三年的必修课总学分数,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所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传统教学以“填鸭式”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而研究性学习核心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倡导学生自主地以研究发现式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亦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为普通高中阶段在学生中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此对研究性学习做一浅要的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不是对传统学习的否定,也不可能取代讲授式学习模式,它只是一种继承和创新,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补充。
       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建立在其他学习方法基础上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是一种综合式的学习。研究可以促进学习,学习需要研究,但学习不等于研究。研究并不是万能的,不可以代替一切。在研究的同时,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传统式学习模式不可或缺。
       与此同时,传统模式学习过程中也有研究。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强调了必须思考研究。只是传统学习对研究是一种自发的、零散的认识,而没有上升到自觉运用的高度。研究性学习是有意识自觉地把学生放在集体研究的氛围中,强调了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是双边互动的师生活动,但长期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动性,便会对教学活动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针对被动接受式学习的现状提出研究性学习,是对接受式学习方式不足之处的一种补充和矫正。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只有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研究性学习以新课程改革的新面孔出现后,有人就认为接受性学习应是明日黄花。事实上,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感知还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基本的训练。博大才能精深,没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创造必然受到限制。知识,主要靠传承。教师的系统精确的讲解对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到应有的知识是功不可没的。因此,传统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互结合,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握教学流程的主体实施方向,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要体现教师教学决策过程的指导性。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研究成果,并且引导学生发扬“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1、巧妙设疑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才会对课文内容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但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使师生融汇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2、通过讨论、辩论,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即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对一篇文章或一个问题,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并不是要学生接受统一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能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3、扩大学习空间
       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很好地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4、以作文为依托,形成“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果,它可以是学生本人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的重点在于学习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研究方法的应用,这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一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后,可要求学生把他们研究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读后感或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研究中品味,在品味中收获。这样,学生的研究意识增强了,亦可提高其写作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几个误区
       1、研究性学习只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方法的一种,不可将其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新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为着眼点的学习活动。它的提出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也有其适用范围与局限性。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形成体验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事实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的学习方面,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与效率却不及接受学习。它与传统接受性学习是对立统一、相辅相存的。我们应将二者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才会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
       2、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对象应是所有学生,而并非学有余力的优等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更容易多出成绩,出好成绩,加之实施过程中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难度,以致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胜任和感兴趣,从而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充当“看客”。它不仅阻碍了研究性学习的推广,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顺利实现。可见研究性学习所要转变的是所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每一个学生都纳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来,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特点组织开展适合于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力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更有助于语文学科教学水平的发展。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正确地处理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使研究性学习逐步完善,蓬勃发展,更好地为高中语文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潜质》,孔波,《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2、《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卓洪艳,《宁德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
       谢世凤,新疆石河子142团新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