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作快评]评唐德亮的《会跑的村庄》
作者:邹建军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引人关注,不少人从农村角度切入对中国问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在诗歌写作上,关于中国乡村的忧思与歌唱,成为重要的诗歌主题之一。唐德亮组诗《会跑的村庄》,既没有表达一种歌颂也没有体现一种批判,似乎只是一种对中国乡村生活与民情风俗的比较客观的意象化的呈现而已,当然并不是说其中就没有情感的流动和倾向性的表露。这组诗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生活与人生变迁的高度浓缩,同时诗人也借此表现了独到的人生感悟与深厚的生命沉思。
       首先,诗人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相当关注,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并抒写了自己面对现实生活的变迁而感到的惊奇。随着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在三峡大移民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村庄整体搬迁的事件,《会跑的村庄》就是对此类事件的诗意化的呈现。诗人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转化为好像是一夜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可见其诗歌表达的浓缩艺术的精到性;这期间,许多中国人移民到了海外,但他们总是割不断与故土的联系,故乡的泥土在掌心发芽并越长越高的意象就这样产生了;也许并没有所谓的种子发芽的事件,只是海外中国人思念家国情感的发生与酝酿而已,诗人在《一撮泥土在掌心发芽》中所抒写的乡情与乡恋是真实的,也是让我刻骨铭心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人的观念与心理上的新与旧,往往总是处于一种相互纠缠的形态之中,诗人在《村口》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村里(“古灯”)村外(“雷雨”与“彩虹”)的景象,表明中国的乡村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乡村生活与人的心灵所发生的变迁如此之巨,田间的“稻叶”有亲身的经历与体验,诗人在《稻叶小史》中有生动而富于人情世故的表达。诗人在如何表现中国乡村生活的变迁方面也许缺少像史诗诗人那样的整体构思,但组诗的确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一种历史性的画面与感觉。
       其次,诗人的时间与空间观念非常强,组诗表现出一种辽阔的时空感。在《会跑的村庄》中,“那座活了上千年的村庄/一夜之间,被风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晒上暖融融的太阳”,一个是“上千年”,一个是“一夜之间”,时空的变幻令人惊奇,也产生了一种高强度的艺术张力,并开拓了诗意生存的空间;在《一撮泥土在掌心发芽》中,“一撮泥土在掌心走了几十年/曾经的血、汗,使它散发出腥咸气味”,一把“泥土”在一个海外移民的掌心中捏握了“几十年”,可见其对于故土的感情之深,也是不简单的;在《村口》中,诗人两次说“怅望了一千年”、“照着千年的幽深”,这样的由于时间的大开大阖所产生的距离,正好让读者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也正是因此,一种立体化的构图往往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当然是由诗中所呈示的时间与空间所构成的。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艺术效果呢?我想主要是由诗人所表现的对象决定的,当然也是缘于诗人自己比较强的时空观念。
       三是对一种动态感的建构。诗人运用许多动态性词语,如“搬到”、“晒上”、“跑不动了”、“停了下来”、“风吹过”、“长出了”、“释放”(《会跑的村庄》),“进行”、“裂变”、“撞碎”、“撞向”、“叫醒”、“远行”(《一撮泥土在掌心发芽》),“怅望”、“沉浮”、“描画”、“凋谢”、“进进出出”(《村口》)。正是这些词语让诗中的意象活动起来,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的观感与动情时的心态。虽然我们并不能断定在一首诗中是静态意象高还是动态意象高,但可以确定的是诗人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有一个观察与探索的过程,有一个哲人式的沉思与诗意化的寻找的过程。
       四是对于哲理的寻找。哲学与诗虽然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哲理中如果没有情的渗透,则没有诗情与诗意。诗人以情为主,表面上比较客观同时也比较浓缩,有的时候并不容易看出诗人自己的感情;同时诗人也在寻求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力求对所表现的对象做出一种哲学思考。如“一些古老的故事跑不动了/在路上停了下来”,说明旧事物在新时代也有不能适应的情况;在《稻叶小史》中,诗人将“稻叶”与“阳光”、“上帝”联在一起:“当然,/如果总不弯腰/它们将失去上帝们/温柔的爱,阳光将后悔/当初的诺言”。这就让诗的表达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也让诗的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会跑的村庄》虽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史诗,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乡村生活来说,的确具有一种历史意义。因而我认为这组诗是会有生命力的。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常务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