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作快评]评周伟的《乡间的和弦》
作者:孔惠惠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们人,其实都是生活在语言的家园之中。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似乎更多的注意那些新出现的词汇,什么“酷”啦、“拽”啦、“闷骚”啦、“抓狂”啦;然而同时对一些古老的词语却失去了兴趣,于是这些词语的意义也就像没有浇水的花朵一样,干瘪了、枯萎了。看到这篇《乡间的和弦》,我仿佛看到了这些将要在遗忘或漫不经心中枯萎的花朵在清水的滋润下,又重新绽开了。
       这篇散文以字典体的形式,将语言视作存在的家园,从若干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字入手,挖掘出它们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而拥有的无限丰富的生活内涵。而这样的内涵,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已经难以体会和感受了。比如说“浪”,我们现在的一般理解是风骚,是调情,是如今许多职业的“要求”;而在作者的笔下,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地方,这个词展示出一种原始、淳朴、健康的肉体上的戏谑、快乐。再比如说“合”,我们现在的一般理解是契约式的可分可合,分分合合,没有永久的分,没有永久的合,一切归根到底不过是利益,包括国际间的合作、人与人之间作生意的合股等等;而在作者笔下,合是那一片乡间至高无上的追求,分开了就是“人一口”,就会各怀鬼胎,所以为了一个“合”字,人人都在投入自己的心思,人人都因为这个字的实现而享受着种种欢欣。那个“扯”字,作者解得最妙,也最有智慧——“扯”开了方可止。我们通常都将“扯”作为一个负面的字眼。可是在作者的笔下,“扯”的背后竟是乡间人与人之间达成和谐、消除误会的交流方式——“扯一扯,再扯一扯,没有什么扯不清楚的……重要的事扯清了,无关紧要的事扯淡了”。
       什么是个性?在如今这个时代,有个性似乎是太简单的一件事情,举手投足皆可成就个性。但唯其如此,个性之“泛滥”反而将个性消弭得一干二净。而在《乡间的和弦》中,我却看到了一种长期积淀所形成的文化个性。这种个性并非一朝一夕所成,身在其中之人或许浑然不觉,而我们这些在流行化的“个性”世界里浸淫已久的人蓦然回首,却发现“个性”原来正在那缺乏灯光聚焦的“阑珊”之处——在那里,有一群人表面上使用着和我们一样的共通的“语言”,而实际上却在这“语言”的背后,创造出了形似而神异的新的“言语”。这才是真正的个性,厚重而不易动摇。
       《乡间的和弦》采取了比较少见的字典体。说句实在话,这样的题材,如果以一般的写法为之,恐有美化粉饰之嫌。因为我们都知道,如今的乡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和弦”。而以字典体为之,整个文章的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它由时间意识强烈的当下的乡村现状的描绘进入了对超越时间的地方文化的呈现,从而大大拓深了整篇文章的意味,让我们读来在感到轻盈愉悦的同时更有所悟。这样的写法有点像打井,在地上开那么几个眼,看上去不招摇,可那几个眼里,水却越汲越多。在这里,作者精心选取的几个词正是他打的井眼,从这里面,我们不也源源不断的汲取出了丰富的生活吗?
       孔惠惠,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