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坛扫描]信息18则
作者:洪 鸣等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英美澳等国作家选出十大名著
       2007年3月,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作家应邀列出他们最喜欢的十部文学作品,其结果将汇集成一本名叫《十大名著》的书于3月公开发行。据统计,荣居榜首的作品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他的另一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名列第三。另外两名俄国作家也进入前十名,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排在第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排在第九。《十大名著》中,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位居第二。莎士比亚则是排名最靠前的英国作家,其《哈姆莱特》排在第六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则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凭借其《米德尔马契》成为进入前十名的唯一女性。据悉,在投票过程中,125名作家选出了544部作品。但在这些作品中,当代作家明显缺失。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正在拍成电影的《赎罪》只获得一票,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以及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也只得到一票提名。令人意外的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作品却未能进入前十名。有人认为,毫无疑问,在作家界里存在着共同的偏好——这一名著排名表清楚反映出作家的共同的偏好是那些生动刻画了令人难忘的人物的爱情和生死的作品。(洪鸣摘编)
       ●《文化苦旅》将被搬上影视屏幕
       从“费云帆”到“姜子牙”,台湾地区影星刘德凯这几年来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上海。早在三四年前,刘德凯就买断了好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影视改编权,有意将它搬上屏幕,但剧本一改就是多年,如今刚刚将第八稿送到余秋雨处“批阅”。“这本书感动我的地方很多,站在一个中国现代文人的角度能够看到一些中国历史的东西,这种定位不仅对文人,同时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都有很大启发,让我觉得有这个责任来把书改编成一个专题片。”今年下半年,刘德凯还将涉足舞台剧,争取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剧目汇演。(后生摘编)
       ●西班牙庆祝马尔克斯80华诞
       西班牙各界人士2007年3月5日在马德里举行马拉松式的朗读拉美文学名著《百年孤独》的活动,以庆祝该书作者、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80岁生日。这一活动在文化中心“美洲之家”举行,由“美洲之家”和西班牙国家文化纪念协会共同主办。参加活动的有政界要人以及电影、艺术、文学和新闻界人士。西班牙第一副首相德拉维加首先上台朗诵,而后其他人每人朗诵大约15分钟。接力朗诵从5日上午9点开始,朗诵完整本《百年孤独》大约用了16小时。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的小城镇阿拉卡塔卡。1971年,他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7年出版的《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马孔多小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兴衰史的描写,展示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100多年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洪鸣摘编)
       ●品特亲自出演其剧作《归家》
       英国剧作家、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与BBC电台三频道签约,亲自在其1964年的剧作《归家》的广播剧版中扮演独断专行的父亲麦克斯。此剧于3月18日播出。电台表示,这将是一次“开创性的演出”。《归家》是品特最受欢迎、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一部剧作,1965年由导演彼得·霍尔首次搬上话剧舞台。品特曾于1969年在该剧中扮演伦尼一角。品特以演员起家,曾出演过贝克特的作品。(燕紫摘编)
       ●第11届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揭晓
       “第11届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评选3月揭晓,河南省作家奚同发的小说《最后一颗子弹》荣获该奖。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由《小小说选刊》主办,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文学报、小小说选刊、国内高校等多家单位的知名作家、评论家、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自1985年举办第一届以来,至今已开评了11届。先后有300余篇好作品获奖,在读者中广泛流传,多篇被选入大中专教材或改编为电视短剧;百余名获奖作者相继活跃在文坛。据了解,除《最后一颗子弹》外,获得该奖的还有《下坡或者上坡》、《滑一刀》、《关键词》等14篇作品,《荒》、《头汤面》、《会直立行走的庄庄》等15篇小说获得佳作奖。(后生摘编)
       
       ●韩石山散文集《此事岂可对人言》出版
       作家出版社2007年3月推出了韩石山散文集《此事岂可对人言》,这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部散文集。用韩石山的话说,这是“显示自己本相的文章”。韩石山一直以来,心中常系世道,下笔必涉性情。在这部由他自选的散文集中,对其所偏爱的文章,有两句评价:“关乎世道人心”,“见出个人性情”。此言实则已成为文坛的“韩记”标识。当下各个层面的读者群里,喜爱韩石山文章的大有人在,他已拥有为数不少的“粉丝”,且渐有汹涌成“韩流”的态势。韩石山文章的魅力在于一个真字——真相,真话,真性情,成就了韩石山近年文坛之名。书中流淌的,不仅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更有蕴含其间的世事变迁及人生真味。在那些题目看上去挺“野”的文章中,无疑蕴含着针砭时弊、匡正世风的力量。(燕紫摘编)
       
       ●陈希我认为作家要有与众不同的洞察力
       2007年3月,作家陈希我在某媒体发表言论时认为,文学的本质问题与其说是“写什么”,不如提“怎么看”,你看到了什么?作家要有与众不同的洞察力,这样写才有价值。他说,也许这“看”未必是对世界的正确解读,但是所谓正确解读是不存在的,只要你有独特看法就行,总之要追求思想。过去“写什么”的作品,很多也貌似有思想,但是那其实并不是作家自己的思想,而是别人的思想。(洪鸣摘编)
       
       ●阿来指出创作不能过度娱乐化
       著名作家阿来2007年3月在成都图书馆开设讲座,谈及当下文艺创作中的娱乐倾向问题时,阿来说,当下的文学语言崇尚暴力美学,雅致、纯正的传统被破坏得很厉害,但破而未立,“我们现在是颠覆一切,解构一切,而不是建设一种什么东西。”所以,只有快感,没有美感。而现在的文艺作品大多停留在游戏娱乐性上,缺少对当下时代有判断的思考。但作品应对人有建设性,而不是让人颓废、沉溺、逃避现实。阿来说,“休闲、娱乐不是坏东西,但也不能矫枉过正。”(有际摘编)
       
       ●席慕容称写诗是自我梳理
       2007年年初,台湾诗人席慕容在媒体露面时,谈及创作诗歌的感受,她说,写诗是她对自己的一个反省、整理过程。有时候常常是一首诗写出来以后,她才知道自己心里那个模模糊糊的东西原来是这个。席慕容说:“我常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尤其是那个月亮很圆的晚上,我总是觉得似曾相识。”“我发现,我的那种似曾相识的乡愁,其实是在母亲的怀抱里留下来的光影的记忆。”(洪鸣摘编)
       ●魏明伦反对超女进政协
       “‘超女’也该进政协!”3月11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张贤亮在政协会议小组发言时一语惊人。虽然在后来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这只是一个玩笑,是拿来说明“政协应该把各行各业的精英网罗进来”这一观点,但还是激起委员们的热烈讨论。魏明伦委员反驳张贤亮,认为政协委员不能仅仅看名声,更要看有没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张贤亮的发言每次都慷慨激昂,并时有惊人之语。他的理由很明确:“时代周刊都把李宇春作为封面人物了。虽然他们有点不太了解内情,以为是纯粹海选出来的,但这至少说明‘超女’是有号召力的。”张贤亮刚说完这话,魏明伦就抢断话头,说要和他讨论讨论。但他的小声发言被张贤亮高亢的声音压了下去……终于轮到魏明伦说话了,他说:“政协委员不能仅仅是一个人才,也要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因为老百姓不管你有多大名声,智商多高,只管你政协委员究竟给老百姓说了多少话。”(洪鸣摘编)
       
       ●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高贵拍卖
       2007年年初,约翰·斯坦贝克的名著《愤怒的葡萄》的初稿卖出了近五万美元的高价,创造了诺贝尔文学作品拍卖的最高价。这份手稿原属于斯坦贝克的姐姐伊丽莎白,是《愤怒的葡萄》初稿的一部分。手稿中带有大量作者的题字,对研究斯坦贝克有着极大的学术价值,因此最终拍出了47800美元的高价,这一价钱是估价的两倍。在手稿中还有斯坦贝克另一本小说《托蒂亚平地》的复制本,在里面作者亲笔写道“赠予我亲爱的姐姐伊丽莎白,没有她,我根本无法认识我书中所写的那些人”。这场拍卖在旧金山和洛杉矶同时举行,斯坦贝克其他一些手稿也在拍卖之中,其中包括了《人与鼠》的复制本,其价是7768美元。但《愤怒的葡萄》手稿的高价还是出乎了大部分人的意外,它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拍卖中的最高价。(洪鸣摘编)
       
       ●英国话剧《雾都孤儿》引进中国
       根据英国文豪狄更斯名著改编的英国话剧《雾都孤儿》,2007年3月底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这部原版话剧由英国“传奇剧团”TNT剧院制作演出,3月中旬将在北京首演,3月27日至4月1日在上海演出。《雾都孤儿》自其诞生起,就被不断改编。世界各地有20余个不同的电影版本。2006年,由波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同名电影曾在世界各地再次掀起了“狄更斯”热。 此次导演《雾都孤儿》的保罗·斯特宾表示,与电影、音乐剧相比,这是一部能让人笑的《雾都孤儿》,更接近原著,舞台剧将“像狄更斯那样运用喜剧元素,也像他那样呈现了一个可怕的世界”。TNT剧院1980年在英国成立,定位于国际巡演,他们所创作演出的剧目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希特勒杀了我的金丝雀》,风格各异,充满创意。(有际摘编)
       ●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新出增补版
       黄永玉先生的《比我老的老头》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作家出版社2007年年初新出增补版,收入黄永玉新近完成的作品数篇,其中包括黄永玉记述著名学者、藏书家黄裳先生的《黄裳浅识》,此文06年在报刊上发表后曾广为流传颇受好评。增补版特约黄永玉先生的好友、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为书中所写人物绘肖像插图,并重新设计了封面及内文装帧,力求新版更臻完美。(洪鸣摘编)
       ●十卷本《王小波全集》出版
       很多人都用“生前寂寞,死后哀荣”来形容作家王小波,他的文学作品在生前没有被大众关注,在他去世后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0年来,王小波的作品一版再版,每年保持近百万册的销售纪录。王小波逝世10周年来临之际,为了纪念这位思想艺术长河的跋涉者,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次编辑出版了十卷本《王小波全集》。全套书分为杂文、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书信集及未竟稿,约200万字。每部均配有王小波亲笔签名的精美藏书票。据悉,全集的所有稿件都由王小波夫人李银河授权,这套全集最大的特点是手稿全面,其中收录的许多内容都是首次和读者见面。全集第十卷为未竟稿,所收作品除原《黑铁时代》中的3篇小说未竟稿外,其余作品都是李银河根据王小波留存下来的电子文件新近整理出来的,也是第一次公开出版。其中包括《王仙客寻无双记》、《白银时代》、《鬼营》、《奸党与我们》、《不成功的爱情》、《红拂夜奔》片段等近20篇文章。(舒坦摘编)
       ●明朝小说启发泰国文学
       泰国人对中国明朝最感兴趣。一本成书于明代的《西汉通俗演义》(以下简称《西汉》)有了泰语译本,这本书与另一本明代作品《三国演义》一样,在中泰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泰国古代文学多取材于佛经故事、印度文学或泰国民间故事,在情节与人物形象上多依据原本故事,作者的重点放在语言文字、对话等艺术表现上。而以《西汉》为代表的明代文学作品传入泰国后,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塑造特点被泰国原有的长篇故事诗所吸收。这不仅扩大了泰国文学的题材来源,也成为后世泰国历史小说作家的创作动机。《西汉》与《三国》是泰国人所见最早期的中国小说作品。直到现在,泰国对于《西汉》与《三国》的研究还长久不衰。很多学位论文以这两部书为选题内容,民间成立了不同的研究协会,还有专门的交流网站。他们并没有把明代的小说当成文学来研究,而是当成一种准史实来对待。(洪鸣摘编)
       ●英国评选“最怪书名奖”
       2006年度最古怪的书名是什么?英国《书商》周刊2007年年初在非小说类书籍中开展评选“年度最怪书名奖”活动,并将于4月13日揭晓获奖作品。全球范围内的出版商、书商和图书管理员提名了6本书作为候选,其中包括《山里的文身女人和达吉斯坦的盒子》、《纳粹有多环保》、《希望我没来到人世:生存的害处》和《第十八届国际海藻研讨会记录》等。目前无法预测哪本书最有希望获得最奇怪书名奖。“这是唯一一个不考虑作品内容的文学奖项。”《书商》周刊副总编乔尔.里克特说。最奇怪书名奖从1978年开始颁发,去年的得主是加里·利昂·希尔的《那些不知自己已死的人们:亡魂怎样附身及如何处理》。(燕紫摘编)
       ●杜拉斯情人作品中文版上市
       2007年年初,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扬·安德烈亚撰写的《情人杜拉斯》由作家出版社引进出版。该书是扬·安德烈亚在杜拉斯去世后,在半死半活的状态下继续跟“杜拉斯”对话、写信、沟通感情,直至最后写成了这本书。杜拉斯以小说《情人》闻名于世,她生活中的情人与她演绎的爱情故事比她的小说更传奇、更有戏剧性。在她众多的情人当中,扬·安德烈亚是非常特别的一个。据介绍,扬不是作家,虽然他曾写过一本书《玛·杜》,但那完全是在杜拉斯的影响下写成的,用的是杜拉斯的文体和语言,写的也是杜拉斯本人。据称,他当时写《玛·杜》时很放不开,因为杜拉斯尚在世。杜拉斯去世后,扬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不出门,不见人,不说话,光吃,光喝,光抽烟。酒瓶堆了一屋子,家里乱得像个垃圾堆,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他不理发,不刮胡子,俨然一个“野人”,扬就在这种半死半活的状态下继续跟脑海中的杜拉斯对话、写信、沟通感情,最后写成了这本书。评论者认为,这本讲述了扬与杜拉斯爱情经历的作品,只能是一部意识流小说,或是一部动人的抒情散文:时空打乱了,回忆、插叙、倒叙混在一起,维系它们的是爱情。(洪鸣摘编)
       
       ●毛泽东与鲁迅的诗交
       “诗言志”,这是毛泽东屡次书写过的名句。鲁迅和毛泽东都是无心做诗人而“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郭沫若语)的真正的诗人。诗沟通了两颗伟大的心灵。鲁迅在读了毛泽东作于井冈山时期的几首诗以后,称“毛诗”有“山大王”的气概,对于“山大王”的评价,毛泽东甚为认同。1973年5月,毛泽东召见新接班人王洪文,问及王之年龄,王答已38岁。毛泽东说,你比我强多了,我像你这样大的时候还在井冈山喝南瓜汤呢。王即称颂“主席那时已经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了”。毛泽东笑道:“不,是山大王,落草为寇,杀富济贫。”毛泽东读鲁迅的诗,可以推测的是首先得之于《集外集》,那是在长征到达陕北之后,环境相对安定、物质相对优裕。据长期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大量接触鲁迅作品,是在1938年8月《鲁迅全集》20卷本编辑发行之后。鲁迅的七律《自嘲》是毛泽东最为推崇的作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出自《自嘲》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后来,毛泽东曾多次书写此联。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对鲁迅的诗侧重于政治上的阐发,是不难理解的。除了这首《自嘲》,毛泽东在1961年10月7日书赠日本访华的朋友们鲁迅七绝一首: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舒坦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