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李白《蜀道难》内蕴解读
作者:谢赧夫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根据这一诗题内容写过作品。《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蜀中名山)之阻。”李白《蜀道难》以蜀道发兴而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景观,日月星辰、山川禽鸟、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交织一起,抒发了深沉、浏亮、激奋不已的感慨,创造了一个雄浑、崇高之美的诗歌意境的世界,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千古绝唱。它是高中语文、大中专文学课本必选篇目,但对它的评析中,认为这首诗主要表现在于高超神奇的艺术魅力,没有深刻的思想,这是不妥当的。“诗无达诂”,我们不需附会地寻求大义宏旨,也不必拘泥于细节末端,应该从诗歌本身入手,以艺术审美意识观照,并能“知人论世”,从而全面深刻地给予原文本的解读。
       对于这首诗的写作意图,历来有诸多说法。但是从《蜀道难》中可以看到,矗立于诗的画卷上高峻雄险山川形象及其显现的雄大气魄,正是李白那傲岸不屈的性格、广阔豪壮的襟怀,和他入世出世、希望与失败、昂扬与低回情愫世界的充分表露,这是我们理解诗的出发点。
       《蜀道难》开篇直吐深沉的感慨,“噫吁嚱”三个语气词连用,“危呼高哉”两个形容词叠加,横空起势,气冲斗牛。用“难于上青天”作比,极喻“蜀道之难”,“其言多似天仙之辞”(李阳冰《草堂集序》)。以历史传说,把读者引入“蚕丛与鱼凫,开国何茫然”的远古洪荒年代,“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宏阔的历史时空,崇山峻岭中的蜀道不可逾越。讲述五丁开山,山崩地裂的神话故事,点染了神奇而悲壮的色彩,意蕴深厚,引人入胜。黄鹤插翅难飞,猿猴发愁攀援,青泥岭上伸手摸到天上星星,行人到此,抚胸长叹,夸张而又十分真切地描写了蜀道险阻、过往的人困危之状与惶惑之情。再写山水险恶,诗人问西游诸君,切入“对话”,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枯木倒挂”“飞湍瀑流”的景观,营造了空寂苍凉阴森的环境气氛,道出浓郁的旅愁情绪。接着叙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有“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战乱人祸,蜀道之难上加难,从而意味深长地劝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连续在诗中响起,力感千钧,神韵沛然,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一叹蜀山高,言难行;二叹蜀道险,言可畏;三叹此地战祸之烈,言“申戒”。极其生动真切地达到了“泣天地”“惊鬼神”的艺术效果,“真景物”“真感情”,开拓了绝世的美轮美奂的诗意境界,一是“危乎高哉”的蜀道之难;二是人行于蜀道艰难的生命经历,暗示人生道路之难。人类就是在这样的主客观之“难”的矛盾冲突中跋涉。
       《毛诗序》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李白浪迹天下,游赏山水名胜,激情所至,率性而作,创作了很多不朽的歌颂大自然的诗篇。唐进士王定保在《唐摭言》第七卷中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其说当有根据。且李白诗中先说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锦城,这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多次出现的“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可以断定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李白已经两次由蜀入京(第一次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第二次天宝元年被征召入京),他身临险危的蜀道蜀山,《蜀道难》显然是有感而发的,但“感”与“发”是异于别人的。严羽在评点李白诗时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中一喷便是。”(《严羽评点李集》)此说点明了解读李诗的要领,“不能句字赏摘”,而要领会他的心灵呼唤、生命高蹈的本质内涵。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道:“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后句是他追求的精神境界,充满超越现实的傲岸无羁的豪情,而前句言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和人生,从而获得思想情感的逸兴和艺术想象的“壮思”,使诗歌“飞”起来。中国古代文论中评论李白诗歌有独到体认的,是“入神”说和“气象”说。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指出:“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说李白诗“入神”,点到要害。他的诗以广阔豪壮的襟怀,奇特丰美的想象,极度夸张的语言和雄健奔放的笔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把人推进一种精妙超然的艺术境地。清末民国初王国维说:“太白纯以气象胜。”(《人间词话》)气象,指诗人志气和意象结合而反映的整体精神风貌。李白《蜀道难》中呈现的雄浑空阔的气象,使后来者无出其右,这主要在于他的诗歌展示出超然不群的人格气度,表现了强烈鲜明的主观意识和个性色彩。李白诗歌的“入神”和“气象”,是他卓越艺术表现的特征,也是他作为集大成者,继往开来创造优秀的文化范式的根由,他的意志和精神包含在那神功造化的诗篇中。《蜀道难》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对大自然的蜀道险阻描写是显现的,而人生世路的艰难是隐含于其中,咏读者无不以此而心灵撼动不已,感思不尽。
       李白是一个狂放不羁、天马行空的“嫡仙”诗人,他的诗充分地体现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凝集了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天宝年间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称李白的诗“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蜀道难》之“奇”不仅表现在登峰造极的艺术表现方面,而且是他独特的诗歌思维品质的反映。李白诗歌的主调往往热烈奔放,昂扬向上,豪放飘逸。但“他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勇敢的迎接着现实中的矛盾。”“他把一个沉溺与醒觉的矛盾,现实的摆在眼前。这里的诗歌语言是飞跃的,这里的传统意义是讽刺的,而在这矛盾之中,却呈现着无比光辉鲜明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会‘泣鬼神’了,现实生活中随时都是光明与黑暗的战斗,这里决定着人类的命运。”李白在《江中吟》中写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道出了他的个性特征、对诗歌审美价值的独特追求、和广大而深远的诗旨。他一生追求功名、漫游山水、求仙学道,承袭儒道思想,因“愿为辅弼”而“仗剑去国”,奉召入京又“赐金放还”,流放夜郎而途中遇赦,人生经历一波三折,这形成了他丰富复杂的思想性格。他领略了人生和自然界的变幻和无常,他厌恶现实的鄙俗,反抗封建传统的一切束缚。天宝三载(744年)他离开朝廷,作《行路难三首》,喟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他的人生困顿显而易见。他几次进长安,就是要“济苍生”“安社稷”,但秉性耿直,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所以屡受挫折,人生命途坎坷曲折。他愤懑地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在这里他以行路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简直是《蜀道难》的注角。这两首诗时间相隔不远,可以说,《蜀道难》是《行路难》的先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行路难,归去来!”是前呼后应的二重唱。“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内心不平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追求美好前景的愿望,在《蜀道难》中委婉的含蓄的给以表达。《蜀道难》中写的神话传说,是李白求仙的表现,也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劝告去锦城的早还家,是他在自然之道与人世之道的冲突中,顺应自然,回归生命本体的道禅思想的表露。我们有充足理由说,《蜀道难》那种高昂且沉郁、浏亮而低回的歌唱,是李白伟大诗歌的另一方面,另一风格,另一方式。是他心灵与现实牴牾,个性与世界抗衡,人生与前途较量的另一种歌唱,是他俯仰天地慵慨大气的情怀中不可缺少的,李白他胸怀容纳下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表现为他的全部诗歌。《蜀道难》写蜀道蜀山危与高,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其意蕴是深厚的。人们就是行进在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道路上,面临其难,感喟其难,把握其难。希望着不难,而偏偏有难,在难的命途上挣扎奋斗,在难中求到了生存,求得前进,这是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产生的历史悲剧和人生悲剧。因而李白歌声悲怆而高亢,是唐朝时代风流而深沉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大气派、大精神。
       谢赧夫,甘肃平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