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古典重读]周邦彦《苏幕遮》探赏
作者:杨亚丽 朱荣梅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他是继苏轼之后名震宋代词坛的一位艺术大师,对宋词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集大成”(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的词家。他的《苏幕遮》是一首描写雨后荷花并由此引发思念故乡情怀的词: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上片写雨后荷塘,意在引出下文。开篇一句“燎沉香,消溽暑”,交代了写作的季节及其特点:这是一个潮湿闷热的夏季,需要焚沉香来驱除湿热的暑气。在久雨湿热中,诗人多么盼望能有一个清新明朗的晴天!接着,美好的晴天真的如约而至:“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一个“呼”字给人以流动的美的想象:初晴的朝阳,沁人的清凉,一下子像是被鸟雀叽叽喳喳呼唤出来的。这个晴天来得多有诗意!“侵”是接近,沐浴在晨曦中的鸟儿,愉快地、热闹地在屋檐下摇头摆尾,互诉喜悦。苦雨转晴,诗人以轻快喜悦的心情,把视线转到雨后初晴的“风荷”上:“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干”是揩干,即晒干。“宿雨”指昨夜荷叶上的雨珠。水面上的荷叶格外清新、圆润;随着一阵晓风徐来,田田的荷叶如亭亭的舞女般摇曳、舒展。这里用一“举”字,传神的刻画出荷叶的动态之美以及神韵之美。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这几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历来传为咏荷名句。
       下片写小楫归梦,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一开头便提出了“故乡遥,何日去”的疑问,这与上片的情景有什么联系?为什么面对雨后风荷的美景会产生对遥远故乡的慨叹呢?诗人接着补上一笔,将这一疑问落实在两个地点上:“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吴门”指的是杭州,是诗人的故乡。“长安”代表京城,指的是汴京,是诗人当时旅居的地方。看看与周邦彦同时代的词人描写西湖的名句,就不难理解这个问题。这些名句有柳永的“重湖迭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有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在当时,漫湖荷花即夏季西湖的特色。因而旅居的诗人,触景生情,由眼前风荷追忆故乡“十里荷花”的游子情怀就不是没有来由的。思绪油然回到过去,便情不自禁,深情询问“五月渔郎相忆否?”牵挂“渔郎”,特别注明“五月”,暗示了这是荷花初放时节,既照应了上片的夏季,又为下文抒怀作了铺垫。最后,诗人以一个比上片境界更高、更广阔的荷花世界作结:“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楫”是船桨,“芙蓉”即荷花,“芙蓉浦”指的就是荷花盛开的西湖。这一句,诗人深沉浓烈的思乡之情发展到了高潮,迷离中,诗人好像回到了少年时代,与友人一起荡起小桨,放轻舟在澄澈的西湖碧波上尽情荡漾,遨游在沉醉不知归路的荷花深处。
       艺术上,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情。先写实,后写虚。实写风荷是为了虚写归梦,荷中梦,梦中荷,盘旋上升,思乡怀友之情款款而来,游子思乡的主题,就这样在虚实两个景的对比映衬中巧妙地烘托出来。整首词的风格蕴藉含蓄,情深意切,俏丽淡雅。正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云“美成词极其感慨,而无处不郁”、“沈郁顿挫中别饶蕴藉”。
       杨亚丽,朱荣梅,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