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世象杂记]农民王传永的“收支清单”叫人沉重
作者:张培元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5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8亩地种一季小麦、一季黄豆,扣除买化肥、农药的费用和一家人的口粮,一年现金收入4100多元人民币,农闲外出帮人打工赚回3000多元,为3个孩子教育支出6000元,电费和其他生活开支1000元。这是安徽省濉溪县一名普通农民王传永2004年的“收支清单”,让人看了心里发沉。(3月8日《华西都市报》)
       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把这份详实具体的“收支清单”,当作普通农民王传永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切片,我们既能看到工业化给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品尝到他们收获的喜悦,也能感受到农家人生活的重负。它在生动勾画小康社会和谐点的同时,也向社会发出了若干不和谐信号。构建和谐社会,有关部门应首先读懂这些信号,在宏观政策层面和具体操作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消弭不和谐,才能抹掉写在“收支清单”里的种种困惑,让群众充分感受和谐,品味和谐。
       这份清单最大的“不和谐点”在于,7000元的年收入,教育支出就高达6000元。这还只是“一个女儿念高中,两个儿子读初中”的费用。要知道,初中阶段还处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之内,绝大部分的教育成本理论上还由政府支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消费已挤占到了农民家庭年支出的85%以上,我们无法想像,农民王传永将来如何应对3个孩子上大学的局面。如果正常的教育消费都能让一个农村家庭破产的话,我们的教育将越来越远离大众,成为一部分人才能享有的特权。普通居民家庭无力“购买”教育,对民族素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这份清单再次为持续升温的教育消费敲响警钟。所幸的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的报告让大家看到了曙光:今年起,国家扶贫县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可以“全免费上学”了,到2007年,全国农村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都可以“全免费上学”。
       这份清单最发人深省的“不和谐点”在于,7000元的年收入,“收支清单”上竟没有一角钱的文化开支。不是农民不需要文化消费,更不是农村就是天然的文化沙漠,用王传永的话说,是“没有这个闲钱啊!”城里人能看电影、唱卡拉OK、泡吧、旅游,农民何尝不想趁农闲潇洒走一回,可惜他们精打细算,就是找不出多余的钱。7000元的收入,刨除孩子上学的费用,只剩下电费和其他生活开支,能结余多少钱呢?近年来农村文化生活日渐贫瘠,很多地方在公共娱乐设施方面的投入基本为零,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这份清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不和谐点”在于,一个普通农民辛勤劳作一年,也只能勉强维持家庭收支平衡。“勉强”二字让人看到了王传永左支右绌的窘状,也发出了耐人寻味的预警信号。一个缺乏积累的家庭,不仅持续提高收入的动力源不足,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也极其脆弱。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遇到天灾人祸如何应对?从这份“收支清单”里我们找不到答案。这提醒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养老、医疗保障等问题尽快纳入工作视线,切实研究农民增收问题。和谐社会,需要就是这种细节上的高度“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