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尝试
作者:董玉宇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美国教育家科威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几年来,人们已普遍接受了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到语文教育同时存在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在语文新课标中,我们也看到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然而许多语文教师仍感到学生的阅读面窄阅读量小,许多家长也对小学时成绩不错,而升入中学后一落千丈的现象疑惑不解。殊不知,读得少是语文学习的最大障碍。
       当今,我们处在信息社会,语文信息不断地从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图书甚至计算机网络等输送到学生头脑中,使学生能学到比课内更丰富的知识。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老师对学生也缺乏指导,以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乃至语文能力低下,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
       那么如何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笔者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作了整理,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鼓励学生多读书
       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身的阅读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诗一般的语言道出了书籍的重要性。书籍是全人类有史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读好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情趣,是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大名人求教的方法。对学生而言,多读书,读好书,大有益。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特别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课内的阅读教学只是教个方法而已,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泰戈尔也说过:在我浏览过的书的太阳系里,学校里的书像地球,而课外读的书像太阳,众所周知,太阳系比地球大得多。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巩固和发展,这就是语文教学常提的“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因此,我把课外阅读和课外语文活动纳入教学计划。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早读时间,在学生掌握了课内的基础知识以后,我允许并鼓励学生读一些课外书籍,特别是一些优美的散文、哲理小文、语文报刊、摘记本(每个学生自己做的语文摘记);其次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对于语文课本中的略读课文,尽量作到少讲、精讲,抽出时间,让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成为学生的第二语文课堂。并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加以指导,使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最后,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布置相应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事后特意安排一节成果交流课,让学生相互交流、探讨,从而激起学生新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学生读好书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良师益友,记得高尔基曾说过,读一本好书,等于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进行一次有意义的谈话。的确,好书能带领我们畅游绚丽多姿的知识世界,载着我们从狭隘的心的小溪,驶向远无边际波澜壮阔的思想的海洋,能让我们辨是非,明美丑。现在随着生活水平与健康水平的提高,早熟成了当代中学生的一种发展的标志。再加上初中生猎奇求新这一心理特征,于是,他们大量阅读言情小说,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韩国最具人气的网络激情浪漫爱情小说”,如《偶的酷学长》、《想接吻的女孩》……而学生接触不良读物的也时有发生。对此,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学习促进者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作为教师仅仅告诉学生每一学期所规定阅读的书目,在哪个书店可以买到某一本书是不够的,还有责任和义务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让学生读《鲁滨逊漂流记》前,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海上航行时,不幸遇到了大风暴,同船的伙伴都遇难了,而你独自飘到了一个荒岛上,你能勇敢地活下去吗?能活多久呢?正在学生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地向他们推荐了《鲁滨逊漂流记》。我还配合着教材随时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如教蒲松龄的《狼》一文时,推荐学生阅读毕淑敏《母狼的智慧》、肖潇《母爱的较量》、贾平凹《怀念狼》,并结合单元内容刻印一些哲理美文,如《放大你的优点》、《抓住生命的树枝》……以及当代名家的一些文章,如毕淑敏、刘墉等。班级中还订阅了如《初中生阅读》《作文通讯》《读者》《微型小说选刊》等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杂志。
       由于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出正确的阅读主攻方向,避免了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趣味与格调,这样,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和心灵净化,培养良性情感,获得高层次的心理满足。
       三、注重学生的课外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对一些语言运用题感到束手无策,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而这仅仅靠老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来说,这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大量知识的积累靠学生的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郑国民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解、记忆规律性知识,注重概念的掌握及其精确程度,必然削减、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忽视语文实践的结果是使学生的语文积累更为薄弱,无法真正对这些规律或概念进行理解或运用。所学的内容是干瘪的,缺乏生命力的。让这些规律性、概念性的知识充满生命力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是根植于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不断体验而发现的规律,富有“生成”的活力。从这个方面而言,语文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积累,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文章样式、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具备了一定的积累,才能通过一定的引导从似乎是无序的现象中发现有序的规律。其中阅读是语文积累的有效途径。我首先以语文课本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课前分板块让学生做好收集工作,并告诉学生收集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和筛选。如上《黄河,母亲河》这一综合实践课时,我先把学生分成五组,第一小组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知识,第二小组收集有关黄河的传说(包括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的故事),第三小组收集黄河流域的辉煌的古代文明,第四小组收集与黄河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第五小组收集有关黄河环境的变迁及整治,时间为一星期。在上活动课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收集工作做得特别好,热情之高涨,资料之丰富,是我始料不及的。这节课个个同学全身心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特别是我最后设计的一个环节——根据黄河现状让学生制作有关保护我们母亲河的标语、漫画或给当地环保局长提建议,学生的作品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异彩分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普遍反映增长了不少知识,我也觉得获益匪浅,并由衷地表扬了学生。或许是老师的赞扬,或许是学生的争强好胜,以后每次开展这类活动,学生们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效果特别好。其次结合教材内容随时收集,如教《竹影》一文时,让学生收集带“竹”的成语(包括典故、出处、意思及造句)、与竹有关俗语、谚语、歇后语、写竹的诗文等。有时还分专题收集,如写花的成语、写花的诗句、写月的成语、写月的诗句……并让学生及时交流,老师定期检查。
       为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成就感,我还让学生动手编小报,并把一些优秀的作品在班级中的学习园地中展出,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还搞些规定书目的读书知识竞赛,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懂得读书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加大读好书的内部动力,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规定阅读的数量和书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好的读物。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心理研究》(马笑霞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五、第九期)
       
       董玉宇,浙江上虞百官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