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古诗复习教学新策略
作者:李平德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些许古诗复习教学新策略,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分类收集,激活积累。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针对古诗复习教学内容缺乏整合的现状,我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表达内容,把古诗分为“叙志诗、忧国诗、乡愁诗、爱情诗、送别诗、农家诗、登高诗、边塞诗、吟春诗、吟秋诗、咏冬诗、咏月诗、咏梅诗、寓酒诗、寓理诗、愁绪诗”十六类,学生按照归类自主搜集抄录古诗,编目录,装订成册,在全班交流。这种极具探究性的分类搜集,激发了学生古诗复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古诗积累。
       二、辨同析异,品出诗韵。
       古诗归类,着眼于诗的共性。古诗复习教学就要能使学生感性地触摸共性,明确地提炼共性,运用共性知识增强品读各类诗歌的能力。运用求同阅读,能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引导学生复习边塞诗时,提出了一个思考题:边塞诗主要通过哪些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思?通过研讨,学生清楚了边塞诗中常用“边关、玉门关、胡人、胡马、胡笳、清角、寒雁、黄河、长江、明月、阴山、黑山”等意象表达情思,具体深入了边塞诗的意象系统,进一步体会了边塞诗“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的艺术特色,形成了对边塞诗的整体认识,学生为边塞诗后续学习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再如在赏析咏月诗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月”意象表达出的丰富却不同的意蕴,如在《静夜思》里,李白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苦;白居易在《暮江吟》里,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王昌龄在《出塞》里,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求异阅读,使原在学生心中的平淡之月竟然光彩夺目,月意象的文学魅力充分发散出来了。
       在复习古代送别诗时,我让学生重点把握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类是凄清留连的作品,表现的是“黯然消魂”的情感,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类是慷慨悲歌的诗作,明显呈现出豪放健美的色彩,如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它们一洗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这种在整合送别诗内容基础上的求异阅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改写古诗,联想创造。
       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古诗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改写古诗作品只能进一步突出形象性、情感性,否则改写不会成功。因为要成功改写,学生必须融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必须打开尘封的历史,必须让自己的联想想象飞翔起来,必须通过具体生动地描写,才能使古诗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
       第一步,学生自由组合参加一类古诗的改写。教师在三个方面具体着力指导学生改写:指导学生在熟悉时代背景上下功夫,让静止的历史动起来;指导学生在熟悉诗人上下功夫,让诗人的形象与情思荡漾起来;激发学生联想想象,在创造美的意境上下功夫,将一个个词语还原成画面,将一个个动作演绎成场面,把诗人的情思寄寓在精描细绘的文字中。
       第二步,举办古诗改写作品展示会。每个学生当众在班上朗读自认为很成功的改写作品,请老师和同学品评。教师把优秀的古诗改写文章和自己的精美点评打印出来,发给每名学生。为改写好古诗,精彩地展示自己,学生写作内驱力空前强烈,联想和创造潜力得到了空前开发,古诗改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诗复习教学应充满新意。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为让古诗能相伴学生终身,语文教师应当做出更多的探索。
       李平德,湖北兴山县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