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娥皇女英出嫁的传说及其思考
作者:刘 岚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山西洪洞流传着娥皇女英出嫁的传说,它虽不像湘妃竹的传说那样广为人知,却包蕴丰富,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一传说不仅充实了尧文化研究的资料库,显示了尧文化在晋南民众心中深厚的积淀,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俗宝库。
       一、娥皇女英出嫁传说的地源
       (一)洪洞历史沿革
       洪洞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位于临汾盆地北端。洪洞县是原洪洞县、赵城二县1954年合并而置。县政府驻原洪洞县城,故仍名洪洞县。洪洞县名取自县北故洪洞镇名。[1]它历史悠久,在唐虞夏商时代,为冀州之域。西周时为杨侯国,故城在今县城东南18里范村,后为羊舌肸食邑。[2]到春秋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14年)始为杨县。[3]赵城故城在今赵城镇东北三里简子城,为赵简子食邑之地。历经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时置洪洞县。[4]洪洞地灵人杰,有皋陶、师旷、徐晃、叔向、李忠等忠义礼孝之士出于其地。[5]洪洞文化灿烂,民国编印本《洪洞县志》载有古迹45处。寺庙道观238处,说明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
       洪洞面积1563平方公里,县境东依霍山,西靠吕梁,三面环山,汾河由北而南贯穿其中,形成了东西高中间低的北窄南宽的河谷盆地。自古以来以农为本。光绪《山西通志》记载:“洪洞民尚俭而务耕织。”[6]据1987年统计,全县976个自然村,25个乡镇,人口550632人。绝大多数为汉族,从事农业者占总人数的93.2%。
       洪洞的宗教活动繁盛,全县有佛、道、天主、基督四大教派。民众鬼神观念之盛,祭祀风气之浓郁是可以想见的。羊獬的迎送姑姑祭祀活动就植根于这种宗教民俗的土壤之中。
       (二)甘亭镇羊獬村唐尧故园概况
       甘亭镇,位于洪洞县南部边沿,距洪洞县城16公里,距临汾市亦16公里,距临汾尧庙约20公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同蒲铁路,大运公路从此经过。羊獬村位于甘亭镇西部,1987年统计,耕地3666亩,人口3648人,以农耕为主。
       羊獬村建于何时,无可稽考。《洪洞县志》记载:“神羊生獬处,在城南三十里羊獬村,相传尧时羊生獬豸于此,其地周围多细沙,草木不生。按《述异记》:獬豸者,一角羊也。性直,能知人善恶,皋陶治狱,罪疑者,辄令触之。”[7]尧舜以后,獬豸作为协助执法的神兽,逐渐为全国各地所接受,今天我们仍能在一些重要的殿堂、庙宇、宫观、监狱前面见到它的石刻形象。皋陶作为尧舜的士师官,故里在今洪洞县南16里皋陶村,村东南有皋陶墓。“相传羊獬古为周府村,羊生獬豸于此后,尧随臣眷前往视之,以为吉祥,于是举家迁徒为籍,易周府为羊獬。今羊獬村实为南北二村,北羊獬即旧村。”
       唐尧故园位于旧村西南角,今两村西中部。其创始年代已难以稽考。据老人回忆,旧园为庙宇群,包括尧王正殿(前有献厅)、寝殿(前有献台)、皇姑殿(殿前有一牌楼)、子孙娘娘殿、关帝庙(前有献厅)、马王庙(前亦有献厅)、土地庙、戏台(台后有一小院)、山门等。四周有围墙(正面墙为砖砌,其余三面为土制),占地10亩。1948年因战火皇姑殿被拆殷。后尧王正殿、寝殿改作教室,1971年余殿全被拆除。
       现存建筑为1988年——1997年群众集资所建。形制与旧园基本相同。而面积扩大为40亩。园中有尧王正殷、寝殷、皇姑殿、子孙娘娘殷(两殿中间夹盖有马子房)、关帝庙、马王庙、戏台、崇楼(即山门)、办公室,园外竖九龙壁一座。
       与临汾尧庙不同,唐尧故园是群众集资修建而成的,他没有临汾尧庙的宏伟,也没有君临天下的气派,它就如唐尧同私家园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唐尧故园是具有纪念性与宗教性的园林建筑群。它是羊獬乃至洪洞百姓纪念和表达对为地方作出巨大贡献的上古帝王唐尧的崇敬依托之所。感怀先人的洪洞羊獬百姓围绕尧及其女儿敷衍出了尧王嫁女的传说。
       二、娥皇女英的传说
       《史记》中关于尧王嫁女只用了一句话“尧妻之二女”[8],并没有详细记载尧王嫁女始末,一方面大概是因为年代久远不能记述,另一方面是因为史传行文的需要,做了简单处理。民间二女出嫁的传说可以看作是地方民众在感情驱使之下对《史记》记载的史实的民间演绎,表现了民众特有的叙事视角和思维方式。
       传说当尧王把两个女儿许配给舜之后,两人都要争做皇后。怎么办?尧王就出一题“煮豆子”:七粒豆子,七根豆杆(有说为谷草),同样时间听炮为令,谁先煮熟谁为皇后。娥皇心想用大火煮快,就用大火,可是柴只有七根,豆还没煮熟,柴已经烧完了。女英用小火一根根地烧。时间到,炮鸣响,豆子也煮熟了。按理应当是女英为后,可娥皇不服。她母亲又出“纳鞋底”一法解决,绳、底、时间都一样,谁先纳完谁为后,娥皇拿到鞋底和针线就干,怕误了时间,女英不急,把线子分成若干段,然后动手再纳,结果女英还是超过娥皇。娥皇一看急了,越急越出汗,汗滴到线上,越拉不动。时间到,又是女英先纳好。此时娥皇还是不服。法官皋陶说:“良辰吉日时,一人坐车,一人骑马,谁先到谁为大。”娥皇心想骑马快,就说:“我骑马。”女英说:“姐姐骑马,车就是我坐了。我想个合情顺理的意见,谁坐车谁骑马都可以,但骑马的要让坐车的五里路,然后骑马的才能起程。”大家说好。娥皇说:“我愿意骑马,就是多让几里也行。”皋陶说:“就这么定了。”
       良辰吉时到,舜王的迎亲人马来了。按照事先定好的规矩,舜和女英先坐车起程,行至五里处,然后鸣炮,娥皇动身,后来人们将此地命名为“五里迎”。二人都上了路,女英到仁义村南道,车脚陷入泥窝里,后来村南道叫“车窝村”。走到仁义村北道,车辐又掉落,后来村北道叫“车辐村”。女英因车坏误了行程,娥皇早已超过她。她心想,反正也迟了,也就不急了,走到王家庄,看见前面有一群人,以为是耍猴娃,心想不妨看看,可到跟前一看,却是姐姐娥皇坐在大青石上。一问,才知马要生驹。女英心想马不能骑了,只能步行,可步行什么时候才到呢?就让娥皇和她一道坐车。后来人们就把王家庄南称“南马驹”,北称“北马驹”。牵马人牵着马,马护马驹,又踢又蹦,马如龙性,遂又起一名“龙马村”。马走了没多远,又不走了,抬头大叫,似要喝水,前后没水,怎么办?此时马用蹄一趵,趵出一尺深,一股清泉冒出,长流不断,马喝好走后,人们给它起名“马趵泉”。《洪洞县志》记载:“今马趵泉,在赤荆村南。两泉并列,虽大旱弗竭,祷雨辄应。旁有尧二女庙。”村子也因之起名“尺井村”,今赤荆村也。姐妹俩坐上车,娥皇夸妹妹品德好,肚量大,主动向妹妹认了错。女英也说应向姐姐学习,知过必改。姐妹俩都说开心里话,再也不提争大小的事了。因路上发生了许多事,耽搁了时间,娶亲队伍天黑才到。所以,至今在洪洞万安、历山一带遗留有媳妇天黑才进门的风俗。
       三、娥皇女英传说的文化意蕴
       与其他众多的先祖的传说相比,这一民间传说包蕴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根据史实合理地推延情节,丰富了尧文化。传说中的尧王是一个贤明民主的君王,他“尧置敢谏之鼓”[9],目的就是为了能听取不同意见,他不强横专断,从善如流。他的做法被舜继承,《淮南子·主术训》载:“舜立诽谤之木”。如今,由诽谤木演变而来的华表,作为中华民族远古文明和优秀文化的象征被树立在首都天安门前。在生活中,尧王一样能够表现出比较宽容的态度,在“谁做皇后”的问题上,他没有专断决定,而是公平对待,采取一个当事双方都能认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给她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在处事上表现出仁者风度,再现了仁君形象。对于娥皇的一再要求,他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而是一再给她机会,直到最后,娥皇终于被感化了。传说从生活的层面,再一次强化了尧王这一仁君形象,表达了晋南百姓对尧王由衷的爱戴与崇敬。娥皇女英出嫁的传说丰富了尧文化研究,凭添了尧文化浓郁的生活气息,显示了尧文化在晋南民众心中深厚的积淀。
       其次,表达了“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的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史记·秦始皇本纪》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10]“皇帝”一词是秦始皇创造的,“皇后”一词是随着“皇帝”一词的诞生而诞生的。也就是说娥皇女英争皇后的传说显然是在有了“皇后”一词之后才有的。这是从民众的叙事视角来讲述的故事。故事一开始面对“姐妹俩争大小”的事情,是尧王先站出来说话,当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时,尧王的妻子才作为贤内助,帮助尧王想办法。当按照尧王的妻子的办法,仍然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皋陶才站出来说话,故事中夫妻之仪,君臣之礼是有着明显表现的。对故事的津津乐道中也表现出了民众对至高无上权位的由衷艳羡。
       第三,故事带有明显的区域性民俗特征。“煮豆子”“纳鞋底”是洪洞乃至晋南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晋南人经常把煮好的豆子当菜食用。“纳鞋底”,历史悠久[11],是晋南妇女必备的活计。过去在结婚的时候,新媳妇都要给公公婆婆还有丈夫做鞋子,通过鞋子可以看出女子的针线技巧如何。“纳鞋底”是最能显示新娘手艺的活计。过去晋南农村妇女没有不会纳鞋底的。因为“纳鞋底”比较费工费时,现在一般都用塑料底或直接买鞋穿。民众在创造故事的时候,就地取材,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富有地方特色的事物是很自然的事情。再者,将“纳鞋底”作为考察新娘手艺的一种办法,把它放在娥皇女英出嫁的传说中也甚为贴切,也显示出晋南人的择媳标准。这无疑起到了民俗教化的作用,通过流传在口头上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晋南农村女儿的行为模式。
       第四,这一民间传说带有明显的民众思维,故事的讲述只服从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不管是否合乎逻辑。当娥皇出嫁的时候,按常理,不会选用一匹将要临产的马做坐骑,文中出现马生马驹的情节,明显有悖生活常理。不过民俗的东西本身就不讲究严谨,它更多的追求趣味性和故事情节的丰富曲折。
       第五,从传说的角度解释了五里迎、车窝、车辐、马驹、龙马、尺井等村名的由来以及山西洪洞“娶亲媳妇天黑才可以进门”的风俗。娥皇女英出嫁的传说不仅显示出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俗宝库。
       参考文献:
       [1]《旧唐书》(百纳本《二十四史》)[M].卷39.商务印书馆,1958:412.
       [2]《文献通考》[M]. 册二.卷三百十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2481.
       [3][7]《洪洞县志》(民国编印本)[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10.117.
       [4]《山西通志》(光绪)[M].卷4,中华书局,1990:462.
       [5]皋陶故里、师旷故里见《洪洞县志》.卷7,117. 皋陶墓、师旷墓见《洪洞县志》卷8,144. 李忠,元代大孝子。其事迹见于《元史》册15,卷197,中华书局,1976:4448.
       [6]《山西通志》(光绪)[M].册13,卷99,7051.
       [8][10]《史记》[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2.37.
       [9]刘安(西汉).《淮南子·主术训》.
       [11]据考证,手工布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手工布鞋是晋南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手工纳底布鞋。
       刘岚,女,山西临汾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