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作家研究]浅析鲁迅作品中的空白语言
作者:梅 静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所谓空白语言,就是对本可以直接表述的意思却有意进行省略处理的文学手法。作为文学大师,鲁迅先生非常喜爱“空白”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
       例1: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为了忘却的纪念》)
       “我”懂得了什么?字面上找不到。但是读者可以通过作品的情景而得知:懂得了向子期像我一样处在专制恐怖的社会里,像我一样不能直接表情达意,所以他的《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
       这就是典型的空白语言,一种读者能心领神会的语言。也有时它一个悬念,一个后文可能有结果,或永远没有结果的悬念。
       例2: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也妥当了。(《狂人日记》)
       他们布置什么?只有到了另一章节里才弄明白,他们在实施吃人计划!
       例3: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祝福》)
       既然“我”不肯说,那读者也就永远不会知道。在杂文里,鲁迅先生常常通过讳饰、借代、比喻、双关、象征、暗示等曲笔来构成空白语言。
       例4: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拿来主义》)
       例5: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是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拿来主义》)
       “实例”暗指按1933年中美“棉麦借款”协定运用的棉麦;“女婿”暗指邵洵美之流。
       艺术家运用空白艺术,一般是出于艺术本身的需要。鲁迅先生并不尽然。他选择空白语言,原因有三:
       一是政治气候。那独断专横、残暴卑劣的政权,不允许他鲜明地抗争,而他偏偏对它又那么深恶痛绝,那么“切迫而已于言”,所以很多时候,他只能暂时沉默,只能把空白交给读者。例1、例4都可证明,他的空白是被逼出来的;其中那不能淋漓尽致地指责时弊的压抑感,读者可以感受到。
       二是至痛无语。在《故乡》中,“我”与闰土是这样见面的:
       例6:“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少年时与“我”共享快乐的、活泼伶俐的闰土,跟此刻喊“我”老爷的、憔悴困苦的闰土,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一下子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于是出现了语言空白。
       三是巧妙构思。尤其是在非纪实性作品里,他采用空白语言,常常是追求某种文学效果,如例2、例3设下的悬念。
       例7: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更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纪念刘和珍君》)
       作者之所以没有点明民族衰亡的缘由,一则由于无话可说(至痛无语),二则由于恶劣的政治气候,三则上文已有所暗示:统治者的血腥屠杀与其帮凶的舆论钳制(构思巧妙)。
       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含蓄蕴藉,意蕴丰富,是作者复杂激烈的思想感情的熔化,所以它打破了字面语言内涵的稳定性,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扩大了语言的表现效果。
       其次,在频频叙述中,空白的突然插入,能适当地缓冲节奏,使文章虚实相间,富有张力,从而让读者感受“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魅力,进而进行想象,联想,介入文章的情景之中。例1中,读者能够将现在鲁迅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与过去向子期写《思旧赋》加以类比联想;例5中读者也能通过文章中的情境,通过回忆自己的体验,理解那被省略的思想感情。
       梅静,贵州道真县玉溪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