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古诗教学浅论
作者:冯冠毅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更是古诗中的精品,语言凝练,词句优美,意境深邃,给人以艺术熏陶,是学生进行文学积累、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养的极好载体。但遗憾的是,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介绍讲解,逐句解释,而学生则是埋头苦读。学会的标准通常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古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学到多少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也无从落实。因此我大胆地向传统的古诗教学发起挑战,摸索出尝试理解、亲近作者,体验感悟、启迪想象、升华创造的古诗教学新模式。
       一、走进文本,尝试理解
       古诗在表现形式、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距甚大,理解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往往包办代替,把教参中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一股脑儿地搬给学生,以之取代了学生“尝试理解”的个性化阅读。而“尝试理解”过程的遗失,又使学生丧失了探究古诗的兴趣,也使我们失去了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时机。为此,我总是在课初就直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总能从古诗的字里行间挖掘出自己所理解的东西。在初读古诗《枫桥夜泊》后,学生纷纷举手,“我知道这首诗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孤零零地睡在船上,内心充满着哀愁。”“半夜里,寒山寺的钟声更增添了诗人的哀愁。”也有一些学生举起手来提问,“老师,‘江枫渔火对愁眠’是什么意思?”“书上说,江枫是指江边的枫树,渔火是指渔船上的灯火,那江边的枫树怎么能与渔船上的灯火相对而眠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一时众说纷纭。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认识和情感体验。”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出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的,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代替,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同时,学生读而生疑,疑而知不足,这种不满足的心态又使学生产生了强大的求知欲望,为新知识的传授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对话文本,亲近作者
       高层次的阅读绝非仅仅探询和领悟古诗的主题思想,表层的诗句解释,而是读者与诗人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初读《枫桥夜泊》后,我让学生顺着文本的情感线索体味诗人的创作意图。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我查阅了两本有关《枫桥夜泊》的注释,知道唐代诗人张继赴京赶考,落第而归,心情抑郁,泛游江南。一个‘愁’字正是诗意的凝结。”“诗人张继孤零零地睡在舟中,心中充满着哀愁,却没有人可以倾诉,所以写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愁之情。”“寒霜满天的夜晚,诗人孤独一人,身冷心更冷。”学生能这样透过文本了解诗人的人生,就可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原意,实现读者和作者双方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进而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跳出文本,体验感悟
       古诗言简意赅,“贵在含蓄,意在言外”,所以对古诗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字词的字面理解上,应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古诗的言外之意,想象到古诗蕴涵的丰富画面。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在悠然的古乐声中听老师深情朗诵,任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古诗的长河里邀游。接下来我又放了一首现代抒情歌曲《涛声依旧》,学生们听了后兴奋地说,“我仿佛听到了诗人张继的低吟和寒山寺的钟声。”“这千年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课堂里一下子又热闹起来。
       学生的阅读往往缺乏一种跳出文本的意识,总是停留在文本之中,不善于把文本所描绘的“历史世界”与阅读时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所以把文本放到历史和现实背景中去考察其原有的当时意义和新生的现代意义,挖掘出文本变动的社会意义,才能跨越自我与世界的距离,从而拓展阅读的思维空间。
       四、合作探究,启迪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我问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探究时,有学生提出来说:“我查阅过唐诗注释,‘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眠’有‘伴’的意思,是说诗人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晚,诗人旅途孤寂,面对着江边的枫树林,伴着渔船上的灯火而愁眠。”有学生不同意此种解释,说:“寒山寺附近的大运河上有两座桥,一座叫枫桥,一座叫江桥,‘江枫渔火对愁眠’是说横跨在河上的枫桥和江桥在渔船灯火的映照下相对而眠。”他的发言引起一些学生的共鸣,“寒山寺附近确有两座桥,江桥和枫桥相距千余米。双桥相对而愁眠,这是拟人的写法,既贴切又形象。”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我归纳说:“诗人羁旅在外,又值深秋,他怎能不愁?朦朦月色,苍苍白霜,点点渔火,漫漫长夜,勾起了诗人多少愁思?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而偏偏在这恼人的失眠状态中,又传来了声声清凉凄越的钟声,这如缕的钟声更撞击了他忧愁的心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又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心灵,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
       五、主动参与,升华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对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他们可以积极地接受某种影响,也可以消极地抵制某种影响,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由于古诗常把色彩美、声韵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我常常让学生在课末选择读诗、唱诗、做诗、画诗、演诗等方法来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时候的课堂便更热闹了,学生们有的高声朗诵,有的低调吟唱,有的试着创作新诗,有的拿起画笔画起了“枫桥夜泊图”,有的化装成诗人摇首捋须,低吟高诵。学生们对古诗的解读就在这无尽的朗诵、吟唱、绘画、演唱中感悟。这种自觉、主动的艺术再创造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冯冠毅,教师,现居浙江慈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