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原创天地]册页上的记忆
作者:李华章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清理摞在预制板上的旧书刊时,翻检出一厚册《文艺学习》杂志合订本,十分惊喜。抹去封皮上的灰尘,我手写的毛笔字仍旧清晰黑亮,横行写的大字是《文艺学习》54年合订本;竖行写着小字“华章于溆浦一中”。顿时,我回想起当年中学生常用的墨,是长条形的“朱子家训”,比较普通的牌子。不过比起那能闻到一点臭味的墨来,略胜一筹。传统文房四宝中的“徽墨”,只是闻其名而已。那用钢笔写的红颜色英文签名已经褪色。这种在同一册书刊封皮上一起写着中文与英文的名字,似有几分自炫。这种心态,现在想来颇感有点味道,虽难以言传,却愉悦了一把。面对旧藏,凝视良久,思绪已飞向遥远的中学时代……
       对一个人来说,中学时代是一段美丽的人生。依稀记得那时候不像今天这么负担过重,成天赶作业。出身于农村的我,可能没有什么高远的理想,但却有自己的爱好。我最爱上的是语文课。平常沉醉于读课外书,对文学有一种神往。《文艺学习》这本杂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订阅的。本来我是靠助学金上学的,每月伙食费六元,我享受的是每月四元五角的乙等助学金。按理说经济条件不宽裕,要节省一点钱来订《文艺学习》杂志,是非要下大决心不可的。心里倘若没有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点抱负的鼓舞,那是难以想象的。
       翻开杂志,《文艺学习》创刊号是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出版的,编辑者:中国作家协会文艺学习编辑部,出版者:中国青年出版社。今天,重读《发刊词》:“全国解放以来,……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已经不是限于一些文学青年,而是广大的工人、战士、学生以及在财经、政法、文教等系统中的工作人员。他们不是为了消遣,而是迫切地想从文学作品中去认识生活的真理,去得到可以作为自己生活指针的东西。其中还有很多青年,为我们祖国沸腾着的现实生活所激动,想用笔把感人的生活描写出来。他们抱着极大的热情希望将来能参加文学队伍,以文学武器为祖国的建没,为劳动人民服务……”我深感《文艺学习》宗旨鲜明,任务明确,期望殷切。我之所以怀着那么高度热情订阅《文艺学习》,必定有一个自己的梦。也许就是这个中学时代的梦,鼓励着我走上文学道路。哪怕经历过多少艰难曲折,至今无怨无悔。
       从第三期起,刊物标明韦君宜主编,编辑委员为李庚、杜麦青、吴伯萧、韦君宜、康濯、黄药眠、黄秋云、彭慧、萧殷。创刊号的目录,至今还有吸引力。其栏目丰富多彩,名家与新人同堂,阅读与写作并举,紧密结合广大青年读者的实际,同时又得到文学大家、前辈的支持与关爱。真是一本很好的普及刊物。难怪我一直成了她的忠实读者,直到1958年停刊。至今我依旧怀念这本文艺刊物,心存感激,并崇敬刊物的主编和编辑。
       正当我沉思在往事的回忆中,忽又翻检出好多本没有合订的《文艺学习》杂志,同样纸张都己发黄,册页已破碎成锯齿形状,好似毛边纸书刊典雅的样子。封面有我的签名。但每册扉页上写有一行小字:“自佳同学赠送。”是1955年和1956年出版的刊物。岁月已像长河一样地逝去,但无论如何也流不走册页上的记忆与这份弥足珍贵的人情同友谊。
       往事并不如烟。1955年秋季,我考取华师中文系。那时读师范院校的学生,国家给予特别的补助,每个学生都发伙食费,一个月十元五角,另发一元零用线。我家在湘西偏远农村,每月全靠那一元钱买牙膏牙刷、肥皂毛巾、发信理发等日用花销,还要节省一点,到民主路旧书店淘一二本折价书。如果再订《文艺学习》杂志,那就力不从心了。而自佳同学深知我对这本杂志的钟爱。他与我是同乡、同学和同道。只是比我早上中学,中途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去抗美援朝了。复员回乡后,同我一起参加高考,被华师录取。他属于连级调干生。待遇比较优惠,每一个月除发伙食费外,还发给13元零用钱。因此,他每月赠我一册《文艺学习》,从不签名。而我为记忆他的无私帮助,总是在扉页上写着:“自佳同学赠送。”让白纸黑字作证。
       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我分配到宜昌师专,常有书信联系。但任凭时间流逝,书信也都散失,而那《文艺学习》杂志一直伴随着我。几次调动,几次搬迁,都没有忘记这些杂志。在我心里,这不是一本本普通的刊物,而是一本本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文艺学习》。也自有一种沧桑感蕴含在里面。在历史的尘封中,我将永久地保存着这份同学真情,并引为忘年知音,年青时代的情缘是永远忘怀不了的。
       我捧着杂志,情不自禁。人生的知音正是这种相通相随的心灵的相和。
       李华章,著名散文家,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