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浅议网络文学的个性狂欢
作者:刘亚平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多为生活随感、爱情故事和各种时尚话题等,因为网络作者成长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写作心态与传统作家迥然相异,他们基本上都居住在都市和城镇,受过比较好的教育(据权威机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网民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3.6%),于是网络文学具有很强的都市化和个人化的特征。葛红兵认为:如果我们承认文学是一种自由,是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的,那么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点上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它不需要纸面文学的那种精致、典雅、技巧、难度、成熟,而不成熟正是它对抗纸介文学之“过熟”的优点。如果网络文学也和纸介文学一样老气横秋,那它就不叫网络文学了。[1]
       目前,网民中40岁以下的占89.7%,有90%居住在城市,不少人还是所谓的“新新人类”。他们以业余的心态来写作,多少有些自闭、自恋或愤世嫉俗,他们把当下生活呈现出来的新生活、新情境展现了出来。在安逸平淡的生活中,他们乐于寻找生活的刺激、各种情感的冒险和幻想;他们随意把生活撕碎,在混乱中获取生活变换的节奏,体验某种尖利的刺痛感,在各种时尚和流行文化中行走;他们乐于把日常生活转化为感性奇观,在感性呈现中传达他们人生的小快乐与面临的无奈和挣扎,显示出浪漫主义或商业主义的审美取向。前苏联“狂欢”理论家巴赫金看来就是通过语言的戏谑、身体的放纵和对神圣之物的亵渎,以达到消除日常规范压迫和重建生存希望的目的。这一切使他们的作品给人以奇特的时代感受和心理体验,带有前卫的时尚性和都市味。
       以荣获第二届榕树下网络原创文学奖最佳小说大奖的《灰锡时代》(flying_max)为例,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30世纪的故事:未来世界,地球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从早到晚都是灰蒙蒙的,好像海底世界一样,每呼一口气,就会有一种劈波斩浪的感觉;灰尘很快分成左右两边,当中是一条清爽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人的气息……”。人们不得不带着防毒面具才可以出门,而且因之也产生一些非常奇怪的社会制度,像犯了罪的人,“每进一次局子,都要在身上敲一个钢印,以便登录档案。”“在演艺学校里,到了16岁的女孩子会被集中在一起,她们的面前放着两只玻璃杯,一只厚的一只薄的,然后她们就依次对着玻璃杯发声,有的人干脆破口大骂,这样好保证频率和音量高些,如果震破了薄玻璃杯,就选拔去当女高音歌唱家,如果震破了厚的,就去唱戏,还有些女孩子怎么都震不破杯子,急起来一把抓起杯子摔了,就去当流行歌手。”男主人公“我”在发明局技术部当产品开发经理,女主人公朵朵是我的部下。与朵朵的合作使“我”的发明天才逐渐显露出来。几次成功的发明之后,“我”变得很富有,但一些意想不到的遭遇也接踵而至,在克服了各种困难之后,“我”和朵朵的爱情也有了收获,一起办了结婚证,享受着未来世界的地老天荒。
       《灰锡时代》在构思和语言上,具有超拔飞扬的想象力、戏谑幽默的语言风格,令网友们纷纷惊叹仿佛是“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的手笔。
       又如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七年》等作品都是典型的个性、率真的版本。作品里充斥着“手提电脑、网络、咖啡馆、地铁、酒吧、一夜情”等名词,描写着现代都市流行的生活方式和无望的分不清是游戏还是爱情的“现代爱情”,作品带有一种迷乱和无所谓的气息。又如自称“新人类”的宁财神,他的爱情宣言为“西湖水干,电信倒闭,乃敢与伊绝”。[2]率真绝顶,个性十足。
       我们看到网络作者真正出自中文科班的很少。他们大多数是最早接触网络的计算机、理工科专业人员,如网络作家痞子蔡是工科研究生,邢育森是工科博士,安妮宝贝学的是经济学。因此在写作上,他们很少带有正统文学的写作框框,这使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着很强的个性色彩和个性魅力。网络文学大多数取材于个人生活。如爱情题材(特别是网恋)、心情驿站等,表现的都是个人感受,展现的是民间话语。如:邢育森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相爱》,描写一个都市知识分子对婚外情的渴求和对爱情的困惑,最终向家庭回归。作品写得很个人化,让读者感觉作者就是在写自己的生活。这类个人化的网络作品很多。如:何从的《CHAT里的睡美人》、玫瑰灰的《阴柔烟草》、可可的《柠檬树》等,这些作品多让人感觉描述的就是作者的个人生活,真实性和个人性都很强。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艺术有别于散文气味的现实,它的使命在于表现理想的世界情况”。[3]网络文学同样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的渴望,他们在网络中勾勒和描绘他们理想的世界,这种追求包含着更多感性和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也具有较多的个人化体验。因此,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日益紧张,个人意识日渐张扬的时代,个体文化狂欢的出现和发展已经不可阻挡,这也就使得具有“狂欢化特色”的网络文学的出现成为必然和为众人所认同。
       注释:
       [1]葛红兵.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新生的可能性.社会科学[J],2001,(8)
       [2]宁财神.缘分的天空[A].99中国年度最佳网络文学,漓江出版社2000.p72.
       [3]黑格尔.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p385.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0.
       [3]葛红兵 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新生的可能性,社会科学[J],2001.(8)
       [4]南帆.网络的话语,文艺研究[J],2000.(5)
       [5]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人民文学出版社[M],2003.
       刘亚平,吉林长春市人,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中文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秘书学、写作课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