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八卦新闻中名人形象的生成与运作
作者:刘英姿 马 藜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近几年来,港台《XX周刊》类的八卦娱乐杂志在内地纷纷翻版发行,如《OK》、《E周刊》,甚至打出“八卦无极限”的广告语。2003年7月,隶属于光线传媒瞄准市场空白的刊物《BIGSTAR》诞生,有人把2003年称为“八卦元年”。2006年刚创刊的《南都周刊》通过一学生博客所透露出的讯息挖出了去年超女季军张靓影成名前与酒吧乐手不为人知的旧恋情。互联网更是八卦新闻的集散地,有许多带“八卦”字样的论坛、新闻网页或网站,名称不一,诸如八卦新闻”、“娱乐八卦”、“八卦绯闻”、“八卦阵”、“八卦爆料”等名称,新闻频道、搜狐、网易、新华网、知天下、5460等网站都有以“八卦”为名的栏目,且都是作为娱乐栏的一个子栏目。在百度、一搜等搜索网站输入八卦新闻就能找到相关网页。八卦新闻中的主角是各种媒介名人,使得偶像崇拜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加随意和休闲,成为当代媒介消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本文主要探讨八卦新闻中的名人形象生成和运作以及其媒介文化意义。
       一
       此“八卦”出自粤语,与周易等神秘主义相距甚远,甚至没有任何联系。是指到处传播东家长西家短等他人信息的行为,相当于英语中的Gossip或Nosy News。八卦新闻是由此衍生而来,口语色彩浓厚。另外一种说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香港报刊争相刊登美女裸照,因受制于法律和社会道德,在裸照的“三点”位置贴上八卦图案,类似于马赛克的效果。后来八卦新闻用来泛指娱乐媒体上的主要由狗仔队“挖掘到”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即平时所说的“名人”,如政治人物、演艺明星、体育明星、企业名流以及某些有娱乐价值的新闻人物,以下简称为“名人”)的私生活和鲜为人知的内情的报道,把报道这类新闻的杂志叫做“八卦周刊”。八卦新闻中主角大部分是影视演艺娱乐圈中的明星或准明星们,因此有人把八卦新闻称为“八卦星闻”。一些新闻网站的娱乐新闻主要是报道明星的日常琐事、出格行为或所谓爆料,如ZCOM智通网首页都是和明星有关的,例如2006-3-11这天的网页,共有十五个专栏,其中的“星光前线”、“火爆星情”、“今日十大星闻”、“欧美明星”等都与明星有关,报道篇幅短小,语言通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与明星的演出工作无关,有人称之为名人生活“流水帐”。在这里,媒体要报道的内容本身并不重要,它的意义在“报道”这一媒介形式本身。把原来流行于口头传播的奇闻逸事及其不断夸张式的叙述方法整合,并把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扩大了无数倍。也把人们原先通过口耳相传的稗官野史和流言传说来验证想象中的名人,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传播和接受过程。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为了争夺更多的受众,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媒体乃不惜揭发他人的隐私,侵犯他人的生活安宁和私人领域,即使所得的新闻纯属于私人事物,与公共利益、公共兴趣无关,也尽情渲染。这是八卦新闻报道的意义和目的。因此,八卦新闻从“符合读者情感和品味的感性”出发,以名人的日常言行、穿着打扮、兴趣嗜好、逸闻趣事、绯闻以及隐私等主要题材,并对此进行情绪化、夸张渲染性的报道和评论。这些题材有些经过细心追访,谨慎查证,但大多是道听途说的、缺乏证据,甚至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有些是无伤大雅、博君一笑;有些则是粗俗卑鄙、丑陋不堪。这些报道中的公众人物与他们平时舞台上的光辉形象大相径庭。炒作是八卦新闻、八卦媒体和名人常用手法,只要是名人,只要有娱乐性,任何事任何人都可以炒,经过事先精心策划,能把鸡毛蒜皮、司空见惯的个人生活琐事讲叙得极富有故事性和戏剧性,甚至真假难辨。八卦新闻成了市民文化、流言蜚语与新闻的奇异的结合体,是大众文化与新闻连接鄙俗文化与媒体利润的纽带,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独特大众传媒现象。由于需要大量的八卦新闻来充斥媒体的空间,满足人们的窥视欲,专门以打探名人八卦为职业的狗仔队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
       八卦新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名人世界,政界、影视界、文学界、体育界、以及社会名人等有或大或小知名度的人物,都活跃在其中成为现代都市的意象符号。那么,什么是名人?八卦新闻自有界定,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名流的涵义有很大的出入。从百度公布的“2005年网络十大名人”就可窥一斑。百度上“2005年网络十大名人”共有相关网页230篇,在具体入选名单有所出入,但芙蓉姐姐、流氓燕、红衣主教、天仙妹妹都位列其中。笔者以http://www.ys138.com论坛上的一篇《2005十大网络红人》为例看八卦新闻是如何叙述这些名人,这篇文章用比较简洁个性化的网络语言介绍了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十位名人,毁誉参半,褒贬不一,还配以精致的图片。如对芙蓉姐姐的介绍,先介绍了她的生日、体重、身高、暴强语言、窜红时间和窜红地点,然后是简略的评价:“芙蓉姐姐(又称火冰可儿、水媚妖姬),清华、北大BBS上超人气的红人,她以绝对的自信和骄傲——展现真实的自己;姐姐凭着她的独特和执著,在网络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且影响逐渐由高校BBS扩展到广大传媒,甚至于她的fans称其为像‘神’一样的校园名人”。这些名人都是行为出格、怪异、个性化、极度自恋,利用网络和媒体炒作成名的人物。依传统视点——名人是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人物,这些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名人。但是八卦新闻评判谁是名人的标准是是否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是否能娱乐大众,是否有附加值。
       这是芙蓉姐姐这一类靠因大胆出位、极度自恋、言不符实的言论和照片的人成为网络名人,继而被传统媒介所追逐的现实原因。现代社会人们的交际圈扩大了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体把名人的音容笑貌、嗜好、人际关系、家庭婚姻情况都传播给大众知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也能借助媒体迅速成名,媒体也可以把一个无名人士炒成炙手可热的明星。天仙妹妹,羌族姑娘,真名叫尔玛依娜,原本生活宁静,不为世人知晓。与一位网络发烧友偶然相遇,她的照片被放在网络上,成了网络明星,几乎一夜之间成了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天仙妹妹的照片频频出现于各大报纸,人气不亚于任何一位演艺明星。从此,天仙妹妹取代了她的真名,被迅速符号化,成为自然纯真、不受世俗污染的美的象征。2004年,云南大学血案的凶手马加爵被媒介塑造成了一个十分典型的暴力媒介形象,被多次用于其他类似的命案报道,一些影视公司也紧跟其后,将此案拍摄成影视剧。因此,马加爵成了暴力偶像,上了八卦新闻的名人排行榜。
       八卦新闻认为,名人是一个能够操纵某种形式的社会权利的群体。是否是名人,与学识、人品、能力或道德操守并无多大关系,也不在于其对社会贡献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具备了某一形式的财富,如外貌条件,或是引起社会极大争议性,能否“一鸣惊人”等等。如果具备这些标准,那么不管是杀人犯还是创造性的艺术家还是刚出世的婴孩都是名人,都能吸引“眼球”制造“注意力”经济,都能受到媒介的高度关注。受众有兴趣看名人的八卦类报道,名人的八卦越多就越有名,无限循环。无名者可热炒成名,已有名者可广加利用。所以超女靠炒作而红遍大江南北,宋祖德靠骂名人或揭名人老底而出名,芙蓉姐姐靠言行特异红遍网络和媒介。王菲是内地歌坛天后级明星,李亚鹏的知名度也不小,所以,他们还未出生的婴孩就引发了媒体的新闻大战,那婴孩曝光度高于一般名人而家喻户晓上了八卦新闻的“名人榜”。但是传统的默默为社会做贡献的诸如袁隆平这样缺少娱乐因子的科学家却难以入八卦新闻的“名人榜”,即使要报道这样的名人也是从娱乐因子着眼。
       八卦新闻筛选“一鸣惊人”的名人,是为了发掘适合市民口味的秘闻、艳闻、绯闻和趣闻等,凡这几闻俱全者,就可入选八卦新闻的名人榜,符合如此标准的名人实质上是市民社会的“大众明星”,八卦新闻将名人不是定位在“名”,而在于“鸣”,它解构和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名人”,即“英雄”、“圣人”、“领袖”头上的光环这类概念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无意中暗合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哲学。八卦新闻并不关注名人成名前所付出的汗水、艰辛和心路历程,也不关注名人对事业的追求和人生体验,却关注名人的风流韵事之类的私生活,诸如在哪儿和谁一起吃过饭,和谁又恋爱,是否整过容,以及又去哪儿玩,用过什么东西,穿衣服的品味等等琐细无聊的内容。内容是如此的低俗无聊。诸如《什么样的女子是男明星最爱》的题材;舒淇回忆“拍三级片的往事”;大牌明星汇聚一堂比酒量……还有各种各样的明星档案,大小明星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星座、爱好等一应俱全。这些恣性、滥情、鸡零狗碎的新闻背后,隐藏着娱乐新闻界对受众低俗趣味的迎合和谄媚。
       肆意炒作是八卦新闻制造名人效应的一大法宝,抓住名人的某一能吸引“眼球”的事件大报特报,在媒体上遍地开花,一时间被炒得火爆异常,名震天下。湖南卫视一夜之间就把超级女声捧红了,2005年的超女李宇春、何洁、黄薪等成了新一代名人。今年五月份王菲生子事件媒体所表演的狂欢,一家著名刊物甚至以“狗仔之春”来形容。王菲还没有生下孩子前10天,5月18日全国各娱乐版面就让王菲“生”了三次:“第一次是早晨出生在协和医院,男孩,6斤4两;第二次出生在和睦家医院,男孩,5斤2两;另有一个版本也是协和医院出生,但却是女孩。”[1]传闻版本众多,“可靠消息”、“知情人士”、“资深香港记者”等匿名新闻源纷纷登场。这些新闻为了轰动效应和娱乐效果,并不注重对新闻真实性的客观再现,而是关注新闻背后的所谓独特性和隐私性,往往以损害客观真实性为前提,也不太注重新鲜性和时效性,题材琐屑、无聊,信息量不大。它们有的要素不全,有的消息来源含糊、暧昧,没有反映事实的最新变动状态,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八卦新闻还靠渲染花边、揭露内幕、跟踪报道、胡吹乱捧、猜测、想象和臆想等方法来塑造大批“大众明星”为市民消愁解闷和满足欲望,让市民在观看过程中完成对名人都市想象。这样媒体推出的娱乐名人是商业化制作的产物,“造星工厂”一夜之间可以制作出多个十分相似的明星,甚至连话语方式都趋同。
       八卦新闻对名人触及道德底线的行为没有批判和谴责,有的只是迎合,甚至是赞赏,津津乐道。八卦新闻不仅平面地展示名人,流于表面化、简单化,而且连道德感也平面化了。这种感性化平面化的价值观,正符合市民文化的性质,是一种天然的解构哲学,是一种市民话语。也就是说,八卦新闻中的名人偶像已经被商业化和媒介化。因此,八卦新闻中的演艺明星绝非80年代媒体所宣传的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体育明星也不是80年代为国争光式的体育英雄,而是直接落入当代大众文化商业网络之中成功的天才,最有力地宣扬着美国式个人英雄所创造的神话——越出名,越有钱;越有钱,越出名。这也使当代偶像商业化的单质特点越来越突出,八卦新闻作为造星媒介为这些偶像提供了越来越广大的成长空间,娱乐化成为八卦新闻的一种基本叙述风格,琐碎、小巧,相关材料涉及过少,视野狭窄是主要写作特点。
       三
       八卦新闻为名人提供表演舞台,成为象征化的意义符号,满足着大众对某种欲望的想象,也让大众多层次动态地“认识”名人,“随着统一市场与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变得适应传媒对象的口味。媒体的报道对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流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影响,而名人们则是社会与个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关键点。因此,‘名流’势必被理解为一种‘现代’现象,一种由电视、广播和电影等大众传媒所引发的现象。”[2]由此我们可知,八卦新闻中的名人是大众媒介制造的一种特殊需求的媒介形象。“当代媒体文化已经演变为一种名人文化。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成为当代社会的偶像和神祉,这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构建了生活的幻想。”[3]大众偶像崇拜是当代媒介消费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在充斥着媒体奇观的时代,名人也成为被制造和掌控的对象,他们成为媒体文化的偶像式符码和日常生活中的众神。——毫无疑问,媒体奇观是名人文化,它为受众提供了时尚、外形和人格的角色模型。”[4]
       对名人生活方式、感情纠葛、秘闻等私人领域中一些“琐屑”的题材的报道,一方面拓展了新闻报道的领域,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八卦新闻将名人的七情六欲、远离平民豪华糜烂的、热闹生活场景一一展示给受众,也将名人的金钱关系、人际纠葛、恩怨情仇等平常化和场景化,一方面使名人不再以舞台上衣着光鲜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而是和平头百姓一样都面临着吃穿住行等生活的尴尬;不再是明星端坐在聚光灯下高人一等侃侃而谈,与百姓遥不可及,而是把他们拉到了一个很世俗的层面,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甚至道德水准和行为有时还不如普通人,揭开了明星的神秘面纱,揭露了他们在公开场合伪装面具,满足受众对公众人物的窥视欲,同时也平衡了受众与明星在自我身份和地位上的不平等的心理。正如“……明星们是与我们相近的,因为我们爱他们!我们与之同化了,透过他们,我们过上一种未曾经历也没有办法去过的生活。我们没有美貌、金钱、荣耀、力量、才华……和他们在一起,我们间接地过上了一种我们没有权利过的生活,奢侈、放纵、四海为家、狂欢、性爱成就。总之……媒体致力于填补在不断增加的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可能性之间总是不断加深的鸿沟……”[5]远离名人生活场景的大众透过消费八卦新闻有距离地审视或窥视名人的生活场景,完成对名人的“他者想象”,验证想象中的名人形象,产生幻觉,试图以此确认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定位,重新建构自己在社会中的生活位置。其实这些都是一种想象。大众和名人的生活轨道不会有交叉重合的时候,依然处于不同的阶层。对他者的想象而得到的快感只是廉价的心理安慰剂,无法跨越现实的鸿沟。正如一网友对媒体热炒王菲生子的事件的感叹:王菲生子,与我何干?
       注释:
       [1]《使用“王一菲”入协和 王菲平静接受“产前检查”》,《新京报》,2006年5月26日.
       [2][英]克里斯·罗杰斯著《名流》,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P17.
       [3][4]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115,P5.
       [5][法]阿尔贝·杜鲁瓦《虚伪者的狂欢》,时事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P203.
       刘英姿,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教师;马藜,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