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者:汪保忠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今天的教学改革浪潮中,语文学科教育仍举步维艰,仍因为耗时费力、效率低下而担着骂名,大学、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知识精英纷纷以满腔的改革热情投入到寻找问题症结、探索疗救措施之中,可结果仍然是怨声载道。“教育和它所在的那个世界一样被‘祛魅’了,失去了可爱可信的光彩:面目是可憎的,感觉是遥远的,心灵是机械的,表情是冰冷的,教育成为受质问和指责的东西”。[1]说的尽管是教育界的普遍现象,但毫无疑问的,语文教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语文教育教学因贫乏而博杂、颟顸而庄重倍受关注。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应试教育走向极端,语文教学深受其害,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语文教学因此而步入现实困境。归纳起来,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的随意性。语文教学过于实际,生吞活剥、非常急功近利,你考什么,我教什么。你考的范围多大、篇目多少,我就让学生死记硬背多少。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被有的教师随意处理,你不考我就不讲。当然,语文教师有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权利,但是一切以考试为指归,那方向就发生了偏离。素质教育提倡个性化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思辨、去描绘,潜移默化。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而转,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水平,随意填灌。用随意编造的习题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苦不堪言,疲于应付。面对新课程,都无太多的激情与欢娱,只是“无边光景一时新”。
       二、语文教学的无效性。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在语文教学改革中逐渐成熟、发展起来的,还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要求。[2]语文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造成语文教学的无效性。这个问题从宏观层面上讲,语文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如倪文锦教授总结的那样:教育观念滞后,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言语实践能力。[3]
       从微观层面讲,由于过于注重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许多语文教学内容不切合今天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学生的身心健康顺利发展受到抑制。今天以积极的眼光来看,以往过多的政治领袖讲话、以成人眼光俯视世界的文章在现行教材中有所改观,目前更多的是具有人文情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
       在中观层面,即一般意义上,语文教育的无效性表现为价值追求上,较少关注人的生命意义。按照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4]但目前的语文教学更像一种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你追我赶,塞满了升学主义的无奈拼搏和硝烟弥漫的火药味。这就造成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困难,语文教学空间纷纷失范,导致学生性格孤独、撒谎、冲动、暴戾。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语文课堂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语文教学的盲目性。随着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它所依存和寄生的社会环境正在经历着一场莫名的裂变:物欲高扬、精神被物化,文本的价值漂移,思想价值迷失。经典文本被反复戏说,面目全非。同时,目前的信息时代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由清晰而模糊,二者相互渗透。如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品《红楼》,网络连接了千家万户,鼠标轻轻一点,听别人解读比阅读原著舒服便捷得多。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力求使语文教学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相结合,派生出大量枯燥、烦琐、重复、费时费力的机械训练。到了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基本是题海战术。16世纪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谟说过:“我们的语言能力不是靠学习规则,……靠大量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来获得”。[5]而我们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使语文教学已经达到“饮鸠止渴”的程度。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探索者曾经有一个美好幻梦——即总想走出一条所谓的科学化理科化的捷径,但没曾料到,结果却使语文教学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歧路。
       四、语文教学的“窄化”。学生被固定在教室里,限制在语文课本中,基本与外界隔绝。学生和语文教师不能进行精神对话和交流,造成严重阻隔。在这里,阻隔是一种差距,主要是师生双方的隔膜、差距,或难以融合不易接触不便交流的现象。[6]这也是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的极大讽刺,对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是非常不利的。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他把野外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学生从中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获得生活经验。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同时,学生阅读量太少,没有时间读书,哪里还谈得上鉴赏、体味和“涵咏”?特别是文学教学,本就是人生体验,无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无视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逐渐使语文教学变成教师的一个人孤芳自赏的舞台。由于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抑制和削弱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新激活学生封存的思维,使他们敞开心胸,放飞理想和学习的激情。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教学如此偏执、如此迷误?笔者尝试做以下分析。
       一、理论研究滞后。目前对语文教学的许多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晰,语文学科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概念体系。在相当多的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所开课程只有一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或《语文教育学》,甚至还逐渐被边缘化。如何使语文课程结构有利于师生创造性地阅读,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何适应我国国情,继承和发展我国母语教学中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民族化、现代化,这些理论界都不能予以清楚的界说。总之,对已历百年风雨、曲曲折折的语文教学实践,由于诸多问题仍不明朗,很可能导致语文学科的地位发生偏移和倾斜,前几年的语文课程性质之争只是这一问题的侧面反映。比如说,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应回归语言,而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以文学教育为主,莫衷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的贫乏,导致理论不能有效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最终导致语文教学实践的徘徊不前,甚至开历史的倒车。
       二、重标新立异,轻踏实研究。由于心态浮燥、急功近利,语文教学教研人员,很少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教学实验,总是想追求轰动效应、一夜成名。缺乏常态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人云亦云,很少独立思考。务虚不务实,不少人的力气大都用在名目的翻新上,追求这个模式、那个方法,形式主义满天飞。虽然有一些理论探索,但因为可操作性不强,而不能给老师以切实的帮助。虽然有一些教学改革,但因为再现性差,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各种花样翻新的语文教育新思维,往往如过眼烟云,并没有在人们心中留下过多的印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过境迁,往往烟消云散。由于缺乏科学的跟踪调查,导致语文教学许多该清楚的问题不清楚,比如小学、初中、高中各个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语文能力的层级差异是什么,该小学讲的语文基础知识,初中在讲,甚至高中还仍然在重复,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和能力层次分布研究。
       三、语文教学缺乏个性。社会由一元向多元过渡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今天崇尚个性价值的时代,个性需要成了人们选择的主要依据。学生个性丰富、绚烂多彩,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然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恰恰被固定成为一元的。语文教材的一元化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句美丽而动人的谎言,可否试行语文课程超市?教学方法的一元化在今天有新的发展: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固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板书“不着一字”,是否在教学效果上“尽得风流”?解读方式的一元化使原本生动活泼、灵韵飞动的名篇佳句不得不按既定的模式强求索解;话语形式的一元化:用规范划一的话语形式来定框框,使得我们学生的说话呈现一种形式,套话连篇。
       笔者参加过几次高考语文评卷活动,很多学生作文的语言、套路都差不多,缺乏个性,笔者不时看到一两篇灵韵流动、形式独特的文章,往往雀跃不已,与同行相互传阅,这样的文章太少了!语文教学像套子一样,把生动活泼的学生个性束缚住了。失却了语文教学的变幻多姿,失却了学生灵性的飞扬,正如《红楼梦》里贾宝玉遗失通灵宝玉一样,我们的学生有一天也有迷失本性的危险。评价测试的一元化使语文考试只有一种形式,就是用语文基础、阅读、写作组合的一张试卷来考评学生,此外别无选择,好在从2005年起教育部新的高考考试大纲做了修改,不再强求语文各题所占分值。提倡个性化教学、提倡多元,会不会削弱规范?会不会使教师、学生无所适从?笔者以为是不会的。我们说的多元是在不同层面切入的,是在掌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切入的,打碎的是枷锁,是僵化的教条,获得的是自由选择,是生动活泼,从而也就避免了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弊端。
       四、语文教学外部环境欠佳。社会急功近利,价值偏向,高考的淘汰选择,使僧多粥少的竞争日益加剧,当人类进入一个高技术的、机械化的、程序化的社会时,生活中的浪漫、美感、灵性、想象力、诗意往往会被忽视。[7]语文教师、学生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语文教师并不想墨守成规,但也担心学生成绩滑坡,难以向学校、家长、社会交代。学生更是有苦说不出,实在是社会大环境迫使语文教师、学生不得不如此。下面是笔者引述一位高中女学生的《高三异想录》[8],其心态与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羡慕那些男生们。他们大模大样地说粗话,尖叫,踢桌子扔椅子;他们堂而皇之地看成人电影,传阅成人刊物;每天晚上快乐地喝许多酒(尽管他们喝酒的小地方并没有那些卖酒精的小女孩在殷勤伺候)。
       于是我们接近他们来沾染少许快乐气息。我们一起谈论女人穿红兜肚还是白兜肚漂亮;我们商议要是考不上大学就在学校最多的地方搞个铺子租售成人漫画。
       我们喜欢这样侃,因为我们根本不敢,也不会这样做……
       都说我们是即将破茧的彩蝶,但谁能保证茧里飞出来的是美丽的蝴蝶而不是更丑的毛虫呢……
       我们都喜欢坏小孩:那个有窥艳癖的蜡笔小新,……因为我们从来不是坏小孩。我们乖。——但我们后悔了。
       我们要高考,要考上名牌大学热门专业……
       然而身边的早夏躁动着——也许过了这个夏天,我们就会全身心地“乖”下来了?
       这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啊……
       参考文献:
       [1]张东娇《教育沟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2]秦训刚 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3]倪文锦《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十大特点与趋势》,《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7期,第4页。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5]博伊德《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页。
       [6]石鸥《教学别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7]于漪、程红兵《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01年11期,第3页。
       [8]鄢烈山、何保胜《杞人忧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2页。
       汪保忠,男,河南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