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古典重读]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陈宫的择主之道
作者:张 丽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诸葛亮和陈宫是《三国演义》塑造的两大谋士形象,谋士为主人出谋划策,具有这个阶层共有的特征,但在“为她人作嫁衣”的政治生涯中,并不是每一个谋士都能够一帆风顺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有的名垂千古,有的却身败名裂。为什么同为谋士,会有如此悬殊的结局呢?我想,除了历史造就不同的人生机遇外,谋士作为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处世准则,在选择主人方面表现出来了不同的个性。在《三国演义》塑造的诸多谋士形象中,无论是重笔描写的,还是一笔带过的,谋士的择主之道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诸葛亮
       这是一个成功的谋士形象,是罗贯中最中意、最为着力刻画的人物,他的身上渗透着浓厚的中国儒道思想,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又有道家“无为而治”、“寄身山水”的理想。在艺术上,他是古代谋士最完美的形象代表。
       从才华上来看,他常自比为管仲、乐毅。当时的名士司马徽评价他说:“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足见诸葛亮超出一般谋士的无与伦比的才华,这是他以后发展的基础。
       从立身处世的准则看,诸葛亮头脑中带有浓厚的儒道思想,从他的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便表现出来了。初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过着云游访友、踏歌而行的隐居生活。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身未升腾思退步”,在答应刘备的请求后,临走时嘱咐其弟诸葛均说:“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既当归隐。”然而,在诸葛亮一生中,更为突出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他出山之前,“众问孔明之志如何,孔明笑而不答”,一个“笑”字,足见其早已胸有成竹,具有远大志向。他并不甘心默默无闻于乡间,希望出去建立一番功业,以尽平生所学,待功成名就之时,激流勇退,回归家园,完成出世——入世——出世的人生模式。
       诸葛亮在选择他的服务对象时,奉行“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原则。他在对形势进行了具体透彻的分析后,结合自己的才华和心愿,定下了选择标准。
       首先,必是进步事业,这基于对民众安危、国家兴衰的关心,是儒家“仁政”的体现。诸葛亮清楚地看到:汉室衰微,各地豪强对中原虎视眈眈,都有建立政权的可能,但判断进步事业的关键是能否救民众于兵荒马乱之中。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名义上还是正统的刘氏成员,是传统汉室的延续。他平时素以“仁义”闻名,宽厚仁德,爱惜百姓,虽然打出“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旗帜,但相比较曹操“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心理,还是有几分正义的意味。从政治理想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上来看都符合诸葛亮的标准,因此诸葛亮选择了刘备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
       其次,有利于自身才能的发挥。诸葛亮满腹经纶,拥有非凡的才华,对主人的选择可谓慎之又慎。有人曾经向他推荐孙权,诸葛亮拒绝了,他分析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可见,他选择的对象必须能够让他充分发挥其才能,即“尽其才”,而非简单地“用其才”。诸葛亮清楚时局动乱,各豪强急需有计谋之人为其服务,增强势力,而他这样的人才只需待价而贾,作一个谋士,他必须要得到主人对他的绝对尊敬和信任。当时,北方曹操势力正强,身边已经聚集了很多杰出的谋士,如郭嘉、荀彧等人。他们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假如不考虑曹操自私、残忍、多疑的品质问题,诸葛亮去投奔他的话,恐怕会受排挤而不能马上一展才华,这不利于他自身才能的发挥。还有一些地方豪强,如吕布、刘表,专断独行,更是不能委身。相比较他们而言,刘备虽势单力薄,又无安身之地,但他心怀大志,在他手下创建功业的机会多一些,比上那些已经定型的力量,刘备更具有可塑性。加上刘备身边没有什么杰出的谋士,徐庶的才华较为出众,但很快被曹操骗去,至于糜竺,孙乾等远不能与诸葛亮相比。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必当极为重用,这一点正符合诸葛亮“人尽其才”的标准。
       诸葛亮选择刘备,是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步,也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性的一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作为回报,诸葛亮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当时势力极弱,诸葛亮要辅助他扩大势力困难重重,纵然他施尽才华,扭转时局也非易事,正如世外高人水镜先生所感叹的:“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从这个角度上看,诸葛亮出山时就带上了悲剧的色彩。尤其是刘备死时,托孤于他,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不得不勉为其难,表示要“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然而刘禅是个庸主,一方面,他把大小政务一概推到诸葛亮身上;另一方面,他还宠信宦官,为提防诸葛亮拥兵自重,几次下诏诸葛亮班师回朝,导致诸葛亮六出祁山,皆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发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悲叹。作为一个忠臣,诸葛亮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形成了他的悲剧价值。
       二、陈宫
       在择主方面,诸葛亮是一个成功的典型。然而,陈宫却失败了。相比较诸葛亮而言,他急于求成,疏于深思,缺乏战略性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他原是中牟县令,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回家乡的途中被陈宫捉住,当陈宫问及曹操为何自取其祸时,曹操振振有辞地答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陈宫深为感动,以为这一番话是曹操的肺腑之言。直到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后,又故意杀吕伯奢灭口,还悍然宣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的判断是错误的,曹操乃“狼心之徒”,他欲拔剑杀操,但转念一想:“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后投奔张绣,又转投吕布,吕布被擒,他在白门楼就死。
       其实陈宫带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以匡助汉室国君为己任,但他没有给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更没有对自己的选择做出细致、全面、正确的判断。陈宫不假思索地先后投靠三主,造成了他悲剧性的一生。选择曹操之时,仅凭一番话便被感动,说明他缺少社会经验,不懂得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把传统的为国除害、兴复汉室的思想简单化了,因此容易被眼前假象所迷惑,轻易地跟随一个与他的政治理想完全背道而驰的人,走上了错误的第一步。但他很快看出了曹操的真实面目而断然离去,后来投靠张绣和吕布,又是一大失败。张绣是个位居一角的地方势力,并无太大的发展空间。而吕布则是一个有勇无谋、刚愎自用、见利忘义的人,对于手下的谋士不尽其才。吕布被擒后,陈宫看了吕布一眼,忿忿地说:“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擒也。”其实陈宫是个很有计谋的人,他跟随吕布先后与曹操、刘备等多次交战,出了不少妙策良计,凡听陈宫计谋就胜,不从便败。然而如此有计谋的人却不会为自己的前途做出正确规划。在错误地选择曹操之后,他没有吸取教训,从自身找出不足之处。相反,竟然朝着更错误的择主方向发展,以至身死白门楼,可见,选择吕布是他走的第二步错棋。
       出于为国为民传统儒家忠义思想的考虑,他放弃了曹操。但是选择吕布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儒家思想,因为吕布并不是要救国安民的人,他的功利思想很严重,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吕布和曹操同为一丘之貉。但陈宫为什么选择了自私自利的吕布呢?白门楼之时,曹操问起这个问题,陈宫回答:“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这样的择主之道可以说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其实,陈宫选择了吕布,很大程度上还是建功立业、急于求成的思想在作祟。只要有机会,不像曹操那样“诡诈奸险”,即使勇而无谋、刚愎自用,也可考虑。所以他迫不及待地跟随了吕布,而没有仔细审视吕布的个人品质的优劣,能否人尽其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的政治愿望,而这些确实造成了他悲剧性的命运。
       谋士存在于各大政治集团中,他们依附于豪强,为其出谋划策,帮助其实现政治目的。从他们的特性和作用来看,他们具有谋士的共性,知识和谋略是每个谋士必不可少的“本事”,但他们走上仕途,参与政治的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人生价值实现的情况有差异,包括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性格、见识、品德、机遇等诸多因素。而正确的择主是谋士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他们发挥才智,实现价值的重要前提。
       张丽,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