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作者:褚嘉耘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以读促学,读中感悟,如今已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但是,走进课堂去听一听,不难发现朗读指导存在误区,外在形式上的变化代替了内在情感的细细品味,简单的量的累加代替了质的飞跃,因此许多课上的朗读要么一开始就读得抑扬顿挫(令人困惑),要么课结束也没有任何提高(令人乏味),而那种在老师的指导下渐入佳境的朗读实在是难得一见。那么怎样组织有效地朗读呢?
       一、关注儿童生活,读出真情实感。
       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强调“要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个体,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成长。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往的生活经历,平时看到的现象、听到的信息和正在生成的经历等构建成最具开发潜力的生本学习资源。蹲下身子,贴近学生,走进孩子的世界,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语文就在孩子们的生活里。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这些资源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已有的经验、智慧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所用,使语文学习呈现张力。
       例如我校的一位年轻老师在重点指导一年级学生朗读《小松树和大松树》中的“喂,朋友,我长得多高啊!”这句话时,她最初的设计是圈划关键词“多”,换词理解(多与真、很意思相近,是表示程度的),朗读体会,评价交流。但是教学效果极差,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根本谈不上有所感悟。于是,她重新设计教学,先让学生开展朗读比赛,再让学生评价谁读得最好,或请读得好的学生谈谈成功的经验。但是这样的设计仍然没有贴近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经验、智慧,也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谈何容易。最终,我指导她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寻找切入口,突破情感体验的难点,实现自己指导朗读的教学重点。她巧妙地引发了一个话题:“小朋友想一想,小松树比什么高呢?”比大松树高,比大楼房高,比大山高,比白云高……这时小松树的高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形象,自然容易生成热烈的情绪色彩,从而诱发他们的朗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杜威说,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语文知识及其精神的掌握,不是一种单纯的书本学习,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认知性活动和情感性活动去感知、想象、体验、运用的学习过程。最有效的朗读指导应该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唤醒儿童沉睡的经验,使他们产生一种认同感,并积极地去感受、移情、表达、创新,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遵循语言特点,读出内在韵味。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指经过修饰、富于美感以增强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书面语风采,多指语言的形式美,是文本语言审美特征之一。语言形式相对于语言内容而言,不应是单纯的形式对照,应与所负载内容相切。语言作为表达媒介时,文采表现为声韵美和辞藻美;语言与内容相融浑然时,文采表现为感性美和理性美;语言与风格相得益彰时,文采表现为朴素美和华丽美。我们的教材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堪称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典范。有的文章质朴而内蕴深刻,有的文章华丽而细腻感人,有的文章形式新颖而风格迥异,……我们在教学中,不妨遵循语言表达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细细体味。
       《莫高窟》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文章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全文描写得最为精彩的是壁画上的飞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一部分的语言表达形式整齐,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多为四字短语。因此,从声韵的角度来说,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和谐悦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从辞藻的角度来说,它不是华丽词语的堆砌,而是和作者词汇丰富、能巧选妙用词语的修养相关,和表达文意的境界相关。作者通过推敲选择了恰当贴切的语言修辞形式,发挥了词语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感染力。在组织朗读指导时,我们巧妙的借用诗歌分行的变式,“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让这段语言的特点得以张显。并利用分行在每一个分句之间造成一种诗歌的跳跃,从而导致思维空间的产生,使语言所指代的意象产生了极大的可塑性,激发了学生对其进行“补充”的强烈冲动。然后借助插图,进行思维断点的补充,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学生在这样的朗读赏析中,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能够在有限的文字中,编入更加丰富的信息,读出了内在的韵味。
       三、发展儿童思维,读出个性认识。
       小学生的思维是其智力的核心部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其智力发展的标志和缩影。发展小学生的智力,主要应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而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没有脱离语言材料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因为思维是借助语言材料进行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加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是最重要、最经常地阅读训练,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朗读能把言语思维和表象思维联系起来,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滥竽充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篇寓言故事,内容明白如话,情节也很简单,写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也许有的老师让学生多读几遍,再说说寓意,就结束了教学。但是我却认为这篇短小精悍的故事,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发展思维的绝佳材料。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将南郭先生前后的不同表现对比着读,读出起初的装模作样,读出后来的灰溜溜,从而悟出没有真才实学终究是混不下去的;将齐宣王和齐湣王的做法对比着读,悟出不同的管理理念下,必然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将文章和生活对比着读,读出自己的个性认识来。从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的身上,都可以有所思考,有所启迪。这样,通过对比朗读,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并预见事物的结果。思维的发散性增强,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减少,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思维的能动性也得到提高,不断认识到新看法的意义和价值,好奇心和创造意识变得更加浓厚。
       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由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等几种智力品质构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为此,有效的朗读指导,是将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的。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同样需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有效地朗读指导,不是仅仅停留在朗读技巧的习得上的,它还应该包括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养成,朗读方法的内化,语感的形成与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真正使学生终身受益。
       褚嘉耘,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