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新课标下的小说教学窥探
作者:尹振刚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传统的小说教学理念,把小说的教学功能定位在学生吸收上。教师习惯于按照写作背景、划分段落、概括层意、分析环境作用、概括人物形象、总结主题思想、归纳艺术特点逐项讲解,把整篇小说搞得支离破碎。教师灌输,学生旁听,这种过于封闭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应摒弃教师分析、学生做笔记的教法,改进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与教材的具体情况,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才能提高小说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能力。
       一、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突破小说教学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教学时教师应该兼顾三者,使三者的教学相辅相成,但并不是平均用力。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情节的安排、环境的描写总是为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服务的。小说教学要围绕人物的塑造和人物形象特点来展开,以人物形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准确地去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折射出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
       1、强化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西方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的不同,对小说中的人物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人物进行评析,得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要以一种辩证的、客观的、理性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见解,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只要学生的分析不无道理,能自圆其说,我们就应适当加以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意识。如果教师把一成不变的固定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学生独特的观点得不到教师的激励,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满足于教材、教参和教师对文学人物的分析和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扼制。
       2、重视环境描写,构建学生的理性认识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七根火柴》一课的主要人物——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的体现不仅仅是情节发展的结果。从情节来看,无名战士保存了七根火柴,托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火柴给部队战士带去了温暖。单从情节分析则平淡无奇,而真正能扣人心弦的是细致的环境描写。小说开始便写草地天气变化莫测的恶劣环境,卢进勇在风雨交加、天气寒冷的恶劣环境中又冷又饿,突出了红军过草地时对火的渴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比卢进勇伤势更重、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自己有火柴却舍不得用,舍生取义,把自己精心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托付卢进勇交给部队。无名战士的形象就是在作者描写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高大起来的。没有细致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就不可能打动读者。
       二、教学过程情感化,推动小说教学
       根据阅读规律,小说教学的第一步,应放在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相关的背景知识参与阅读上。因为只有在背景知识的支持下,学生才能进入作品的世界并与作品进行沟通,才能激起阅读兴趣而移情入文。小说选取的作品涵盖古今中外,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人物情节等与学生的背景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搭起一座沟通背景知识与作品内容的桥梁。那就是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阅读乐趣。
       1、激趣煽情。感情是活动的源动力。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学习。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式的导语,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来煽情,让学生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获得真知灼见。
       2、表演摹仿。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典型生动、环境描写具体,吸引着学生的兴趣。小说教学有时不妨利用小说的优势以“演”代讲,不析一字,可尽得风流。对一些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的小说,如《变色龙》、《孔乙己》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组织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配合仿真的服饰、生动的语言、传神的动作排练表演。课堂教学变严肃为活泼,学生的情绪自然会被牢牢牵住,变苦学为乐学。这种方式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使学生的读、写、听、说等多种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三、运用举纲张目法,优化小说教学
       小说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较而言,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在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课文,就必然面对一个取舍的问题。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化繁为简,提高效率,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采用以纲带目、纲举目张的教学方式,把一篇小说的知识点化零为整,一线贯穿,提纲挈领,来优化小说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一篇小说的“纲”可以是醒目的标题、情节发展的高潮,也可以是意味深长的结尾。只要善于抓住关键的“纲”,就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避免支离破碎的、面面俱到的繁琐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杨修之死》一课,我从标题入手,以杨修的死因作为“纲”提出问题:有人认为杨修因惑乱军心而死,有人认为杨修因恃才放旷而死,有人认为杨修因曹操忌才而死,有人认为杨修因参与权位之争而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出论据,展开讨论,探究杨修的死因。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作品,除紧密围绕情节进行查找、深入挖掘论据外,甚至连一些关键的词语都不放过。课堂上学生情绪激昂,展开辩论, 唇枪舌战,各陈己见。精彩的发言,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直到下课,学生还感到意犹未尽。“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讨论题的推出,起到了举纲的作用,随之而来的字词教学、人物性格分析、主题归纳、写作特点总结等“目”全都被带动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纲张目教学法,是紧紧抓住全文关键之处来展开教学活动的。其优点在于以下两点:一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举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张目,“师”与“生”互动,双向交流,和谐统一,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二是以“纲”辐射作品各个部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快速把握作品精髓,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缩短课时。
       四、采取比较鉴赏法,升华小说教学
       中学阶段的小说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对文学形象作出自己的理解,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技巧作出简要的赏析。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层次地回归到作家本体,学习作家如何组织、选取材料和运用语言的妙处。我们可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提高鉴赏水平。
       比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我将“范进”与“孔乙己”两个人物形象作对比,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比较鉴赏。
       1、两个人物各有什么遭遇?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人物的最后结果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性格特征有什么异同点?请谈谈你的见解和理由。
       2、塑造两个形象作者在组织材料上有何不同?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比较出真知”,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我解决问题,这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运用比较鉴赏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由于学生个人手头资料、知识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加上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充分交流、切磋,共享信息资源,相互启发。
       总之,小说教学的出路在于引导学生“登堂”,更要“入室”,需要教师有强烈而牢固的主体意识,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服务的。教无定法,主导者只有不断追求生机勃勃的、富有魅力的教学方式,才能自由驰骋教坛,取得突破性成果。
       尹振刚,河北任丘市华北油田采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