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每月一家]阅读的艺术
作者:胡亚敏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一般人看来,阅读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人们阅读小说、诗歌,阅读报纸、杂志,阅读一切感兴趣的东西,犹如空气一样,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以致人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而今随着传播媒体的多样化,特别是电视的普及,人们更为青睐视觉形象,不知不觉疏远了书写文字的阅读;再加上迫于学习和工作的生存压力,人们似乎越来越感到“读书没有时间”。由此,阅读成为了一个问题。既然是问题,就需要思考和研究。
       应该说,在人们步履匆匆的今天,阅读仍有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焦虑和烦躁中获得某种宁静,而且与书中的智者对话本身就是一件惬意的事,它可以使人变得充实和睿智,从大的方面说,阅读将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不过,怎样阅读却是见仁见智的。美国当代学者卡勒说,“迄今为止,我们对自己是如何阅读的却不甚理解”,此话对今天的阅读理论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以往阅读时的习而不察还是如今的阅读匮乏,都需要了解和反思我们是如何阅读这一问题。这里尝试列出几种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以期引起青年朋友对阅读的关注。需要说明的是,我以为,出于不同的需求可以有多种阅读,而每一种阅读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一、消遣式阅读
       闲暇之余,人们读读小说、诗歌,消磨时间,或寻找刺激,这就是消遣式阅读,西方在谈到消遣时有个类似的词,叫做killed time。
       恢复感觉,陶冶性情是消遣式阅读存在的重要缘由之一。在当今这个物化的、忙碌的社会里,“竞争”、“焦虑”、“紧张”成为生活的主导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人们的感觉逐渐变得迟钝甚至麻木,通过阅读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可以滋润我们的心境,给我们带来多样的感觉,这何乐而不为呢!如读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询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诗句饱含深情,特别是诗中那美丽的神话故事使人在驰骋想象的同时其情感也得以宣泄。又如读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更觉月光寒”,不免激起心中的微澜,引发出“韶华易逝”的感慨。还有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寒江和雪中的“独钓”,给人一种孤寂和傲视的感觉,同时又有几分凄美。读尼采的书,“把地球从太阳的锁链下解放出来”,吟诵中凭添激情和豪气。而读余光中的《月光光》:“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伤口上?”对月亮的感觉何等异样!这些文字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新的感受。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仿佛找到了那种久违的情感,它不仅为单调烦闷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而且可以平复自己的情绪和心境,慰籍干涸的心灵。
       消遣式阅读的另一价值是寻找梦想,而文学作品正是展示梦想的地方。弗洛伊德说过,文学创作就是一种白日梦。钱钟书解释说,“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精神代品的作用,借幻想来过瘾。”文学最善于表现人类的幻想,张贤亮在《习惯死亡》这本书中的表白很有代表性:
       中国作家经历了一系列苦难,我们的肚子里营养不良而脑袋里却相当充实。有人看我的小说写了一个个爱情故事,以为我在苦难中一定有不少爱情的温馨,而其实恰恰相反,我说我一直到三十九岁还纯洁得和圣徒一样。我希望在座的男士们不会遭遇我那样性压抑的经历。我的小说,实际上全是幻想。在霜晨鸡鸣的荒村,在冷得似铁的破被中醒来,我可以幻想我身旁有这样那样的女人。我抚摸着她,她也抚摸着我,在寂寞中她有许多温柔的话安慰我的寂寞,将寂寞孤独喧闹得五彩缤纷。这样,到了我有权利写作并且发表的时候,我便把她们的形象一一落在纸上。所以,我现在明白了什么是文学。……文学,表现的是人类的幻想,而幻想就是对现实的反抗!
       很多读者之所以阅读文学作品,就是要从作品中寻找多种多样的梦想,寻找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东西,通过文字营造的幻觉世界得到满足和享受。首当其先的当然是关于爱情尤其是性的欲望,人们渴望在书中找到自己梦中的白马王子和灰姑娘,并且由于小说里关于性的描写是一种虚构世界而不是现实,因此读者也用不着害羞。有些读者喜欢冒险生活和刺激,阅读就是为了在书中寻找未曾体验过的东西。金庸的小说给人们营造了一个刀光剑影、侠义柔肠的世界,而三毛作品的撒哈拉带来的则是另一种异国风情。寻找幻想还包括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激励与寄托,于是,书中理想人物的生活状态就成为读者奋斗的目标。
       二、认知性阅读
       法国的布瓦洛说:“聪明的读者不会把光阴虚掷,他将在作品中寻找妙谛真知。”与消遣式的阅读不同,认知性阅读要求读者通过阅读以扩大知识面,“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把握人生百态。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他是从政治家的角度讲这番话的。列宁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记得上大学时,我们曾通过狄更斯的《双城记》和雨果的《九三年》来了解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把文学当历史读,有人认为这样做偏离了文学的本质,没有把握住文学的审美意义。从文学自律的角度讲,这是有道理的。不过,把文学仅限于审美价值,可能会缩小文学的影响和功用,更何况文学与历史本来就是一对难兄难弟,它们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与历史有着渊源关系的中国古典小说。帮助人们了解历史只是认知性阅读的功能之一,认知性阅读还包括其他一些更主要的方面。
       文学也可以被当作人生的教科书来读,即从文学中读出人生。有些人希望通过阅读文学,获得某些人生教益,特别是那些涉世不深的人,爱用一个小本子将书中的名言摘录下来,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如读柳青的《创业史》,“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在关键时刻我们总要反复掂量这段话。又如美国小说家福尔斯在他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结尾处写道:“生活毕竟不是一个符号,不是猜一次错一次的谜;生活不应只容纳一副面孔,也不应像掷骰子那样,失败一次就永远放弃。然而,生活不管如何不恰当、如何空虚与绝望地渗入到都市铁的心脏中,他总是要求人们对它忍耐;然后再重新闯出来,奔向那深不可测的、咸涩而遥远的海洋。”它激励我们受到挫折时不要放弃,重新振作起来投入生活的海洋。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有一部中篇小说,叫《伊凡·伊里奇之死》,这部叙述者主要用一种简括的笔法叙述了伊凡·伊里奇的一生,他的家世,他那不算成功的婚姻,以及他在官场上的沉浮。直到伊凡·伊里奇生命的最后的日子,叙述者才放慢了叙述的速度。伊凡·伊里奇躺在病榻上才开始怀疑他一生所支撑和保持的体面生活,“一切都不对头”,临死萌发出对生的反思和眷恋。小说中大量的快节奏的叙述本身就使人产生一种“人生如此匆匆”的感觉,涌出“一路上的好景色没仔细琢磨”的悲哀,这里的概述是颇有深意的。如今阅读一点国学典籍如《论语》、《孟子》等也颇有裨益,中国传统典籍中有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阅读它们将会悟出不少人生真谛。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在阅读时细致地品味语言,分析语义,也许可以更充分地领略作品的深邃和别致。结构主义者巴尔特说,如果一部作品只有一种意义,就不是文学。把握作品中丰富的语义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子是水做的骨肉”,这里的“水”除了表示与男性世界的对立外,还可以有多种理解,既可以表示深闺里的少女像水一样的洁净,又可以体会出女性的柔情,还有着“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叹。又如从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中的“露”和“月”,其中蕴涵着多重意义,“露”的晶莹,短暂、依附和“月”的美丽、恬静,孤独、难以企及等。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一部主题非常丰富的作品,远不是仅靠一个反封建主题所能概括得了的。小说中的“序”有意无意冲淡了正文日记中那悲愤强烈的情感,只有发狂时才能正视现实,才能发现和说出真理,一旦病愈,则“赴某地候补”,此举与主人公所表现的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形成深刻的语义反讽。美国学者詹姆逊则说《狂人日记》是一种民族寓言,并认为该小说表现出可贵的知识分子自省,即“我是否也吃了妹妹的肉”。
       更高要求的认知性阅读不仅需要体会作品中丰富的语义,而且希望眼光能穿透纸背,体会词语背后的意义。金圣叹曾说,《水浒》的文字是“褒贬固在笔墨之外”,并具体指出在“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桂冠背后的宋江是一个虚伪、权诈的小人。王蒙小说《冬天的话题》也是一个充盈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试读一段叙述者对小说的主人公即沐浴学权威朱慎独的内心活动的描述:
       早上洗澡,晚上洗澡,也就罢了,总不能媚加拿大而轻中华。将何以对祖宗?何以对神州山河?何以对先烈?何以对导师?想到这里,朱慎独只觉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拼将头颅热血,决不能让赵小强的异端谬说得势!死不足惜,一点骨气,两袖清风,一副臭皮囊,何足道哉!七卷《沐浴学发凡》不足惜。祖孙三代,愚公精神,万古业绩,都可付诸一笑!但总不能让山河变色,日月蒙羞!士可杀不可辱!朝闻道夕死可也!书生意气,寒士生涯,惜的是名节,重的是迂直!如果赵小强之类的小贼子得势,国将不国,浴将不浴,我是死不瞑目啊!一种崇高悲凉的感觉使朱慎独只觉得正气凛然,浩气如虹!
       这段叙述大有燕赵悲歌之气,但在这位叙述者的慷慨陈词背后我们感觉到朱慎独这个人物实际上是新时期的唐·吉诃德,他的目标和思维方式都是十分可笑的,不合适宜的。这里叙述者对人物不是赞颂而是揶揄,他有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真情被掩饰起来。当代小说中有些叙述者故意装愚守拙,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但实际上却是肯定和欣赏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为自己的叙述圈套窃窃自喜。这些都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洞察其深意。
       三、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读者把自己放进去,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智慧,丰富乃至创造一个有着自己特殊发现的作品。借用一句话,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发现空白是创造性阅读的方式之一。所谓空白,是指作品中未被呈现的部分。小说中空白的存在是必然的,一部作品的容量有限,它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中国美学讲究“虚实相生”,“神与物游”,即通过一个实物去想象某个虚物,这才显出品味。况且将对象的细节无微不至地表现出来对一部作品来说既不需要也不可取。在以往的阅读中,人们不大关注空白之处。发现空白的阅读要求把文本中的空白上升为阅读的主要关注对象。读者应有意识地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充分体味文本中那些沉默的因素,分析空白在文本结构和技巧中的作用,用想象和理智去参与文本的创作。
       作品中的空白无处不在,传统的文学作品虽然追求完整统一,但故事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遗漏甚至神秘。省略本身就是显而易见的空白,叙述者在叙述上的有意限制就留下空白,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丰富的意蕴和故事。如莫言的《红高粱》中,视角的承担者有叙述者“我”,也有其他人物,包括我奶奶,罗汉大爷,而较多篇幅的视点来自我父亲——一个孩子所经历的一场战斗,而我们发现作品自始至终不把视点落在我爷爷余占鳌身上。在作品中,爷爷给人的印象是个顶天立地的草莽英雄,但对于他的内心世界,人们却一无所知,甚至当他面对死去的奶奶时,也是从父亲眼中看到他的痛苦:“父亲第一次发现,两行泪水从爷爷坚硬的脸上流下来。”此时爷爷正被巨大的悲痛吞噬,而他内心的感情狂澜我们只能凭想象加以补充。作品采用的这种视角回避也许是为了获得一种距离感和朦胧感,从而使人们对这位英雄产生一种可敬可畏而不可及之感慨。这种不写之写的例子很多,乔典运的《满票》,刘心武的《我爱每一片绿叶》,霍桑的《教区长的黑面纱》等都有因省略而留下的空间。即使在作品的概述中也有空白和故事。例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夜之间白了头发”,里面的悲苦、绝望任由我们体会。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美国人竟从中演绎出一部动画片《花木兰》的故事。情节结构中也有空白,即故事背后有故事。《简爱》中阁楼上有个疯女人,她充满神秘和恐怖,并一直被视为罗切斯特与简爱结合的障碍和负担,其实疯女人本身就是故事,她的遭遇难道不值得同情吗?!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发现空白的阅读模式还为一些网络高手提供了创造的天地。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就给人们提供了很多的想象空间,其中网络文学《沙僧日记》就是从《西游记》的空白中生发开来的。沙僧在《西游记》中是一个挑着重担的沉默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我们很少得知。作者生发出的沙僧关于成佛与当妖精的一段内心独白,述说了人的本能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刷新了沙僧的形象。可以说,正是作品中未写出的地方,读者发现了自己的位置和才干,并获得一种创造的快感。
       在以往的阅读中,我们大多只是寻求作品中的一种确定的意义。其实,大部分作品的意旨都包含着矛盾。寻找矛盾的阅读方式就是要求读者正视文本中的矛盾,努力发现文本中所体现而未加描述的矛盾性,揭示文本掩饰矛盾的各种手段。这种阅读模式不打算解决文本中的矛盾,也不寻求作品的终极意义,而是承认各种矛盾有效性的同时,批判地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中外文学史上许多内容丰富的作品都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撞击和对峙充溢于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窥视到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价值观的矛盾。如巴尔扎克的保皇党立场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间存在矛盾,使得这位现实主义的大师不得不写出他心爱的贵族的衰落;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也是矛盾的。有些矛盾甚至可以从字面上看出,蒲伯《论人》这首诗就体现出人的悖论:
       创造出来半是升华,半是堕落;/万物之灵长,又被万物捕食;/唯一的真理法官陷于无穷的错误里,/是荣耀,是笑柄,是世界之谜。
       蒲伯对人的矛盾境地的咏唱即表达了人对自身的困惑,也引发了人对自身的反思,“半是升华,半是堕落”;人有生命,却不得不走向死亡。这种悖论的主题往往赋予作品以迷人的思想深度。
       当然,更多的作品则是暗示和流露出意义的某种对抗,或者由机智的读者发现其内含的矛盾性,而文学作品的魅力正在于它那不易被人觉察的矛盾意蕴中。如《水浒传》中处处标榜“忠义”,最初冠名为《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但起义军的悲惨结局却是对忠义的否定。又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作品正面给我们的是人的伟大和顽强,是“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但细细读来,我们又品出相反的滋味——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人的徒劳和渺小。桑提亚哥九死一生拖回的大马林哈鱼的骨架与垃圾堆在一起,不久将被海浪卷的无影无踪。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否定并置于故事的意蕴之中,无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国小说《西游记》更绝了,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一路经过多少艰辛和危险,在人们眼中,西天是佛祖居住之地,是万众膜拜的圣土,但在这块圣洁的地方却出现了阿傩、迦叶要人事的场面。这一情节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它彻底解构了“神圣”。
       简言之,阅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丰富我们的人生、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文中讨论的三种阅读方式只是三种不同的途径,我以为,只有或多或少合适或丰富的阅读,而没有一种阅读模式唯一正确。但无论采用何种读法,其目的在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快的、有意义的劳动。